含牙囊肿
含牙囊肿是一种牙源性囊肿,起源于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牙滤泡。一般是由于未萌发或部分萌发牙的釉质器的星形网层发生囊肿样变性,牙滤泡周围液体渗入牙冠与上皮之间而成,年轻病人多见。下颌骨较上颌骨发生较多。
含牙囊肿发病年龄较轻,单发最多见。好发于切牙及上列第三磨牙,也可为额外牙。其囊内物清亮,黑褐色或褐色液体,内含胆固醇。在X光片上牙周囊肿阴影见病牙之根部突入囊腔内。含牙囊肿片上可见囊肿内有单个或数个完整牙齿或牙冠,位置不固定,牙冠突入囊腔内(图1)。
图1含牙囊肿CT所见。囊肿突入上颌窦内(小箭头),完全包裹一枚完整的牙齿(大箭头)。
由于CT能够清晰分辨囊肿与周围骨质以及所包含在内的牙齿结构,因此CT是诊断含牙囊肿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不过超声检查也能够清晰显示囊肿的结构以及其与牙齿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作为辅助的诊断手段。尤其是当囊内因为出血或组织碎屑聚集造成CT值增高的时候,CT会将囊肿误认为实性肿块,而利用超声检查时特有的“落雪效应”现象能够准确地确定病变的囊实性。
典型病例:男,32岁,因发现左侧鼻翼旁隆起性包块来诊。
图2上颌骨内含牙囊肿。CT矢状断显示一低密度球形包块(小箭头),包绕上侧切牙(大箭头)的牙冠。由于测得包块内侧CT值高达60-70HU,因此CT将病变误判断为实性,提示为“造釉细胞瘤”。
图3上颌骨内含牙囊肿。高频超声显示一球形形包块,包绕上侧切牙(箭头)的牙冠,包块内为致密的点状回声。右图能量多普勒显示包块内部和周边均无血流信号。
图4上颌骨内含牙囊肿。改用低频超声显示一球形形包块,包绕上侧切牙(箭头)的牙冠,包块内为致密的点状回声。
图5上颌骨内含牙囊肿。视频显示上颌骨内含牙囊肿内出现的落雪效应,提示该病变为囊性。
为更好地显示落雪效应,一般选择较低频的频率和较高的输出能量(注意视频右上角显示的机械指数MI=1.5)。点击右边复习:落雪征。
张华斌谢谢。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