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小心宝宝患上肠套叠

文章来源:肠炎性包块   发布时间:2016-11-3 14:33:33   点击数: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多发生在宝宝5个月至1岁半左右,其中80%的病例都发生在1岁以内,其中5~9个月的宝宝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小儿肠套叠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医院进行治疗。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时间性,延误诊断及治疗,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导致腹膜炎,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宝宝的生命。

▕遗传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饮食改变▕

宝宝出生后4~10个月,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的发病高峰期。由于宝宝娇嫩的肠道还无法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极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套叠。

▕病毒感染▕

经研究发现,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肠痉挛▕

由于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

『腹痛』

一般表现为突然哭闹、屈腿、面色苍白。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

『呕吐』

腹痛发作后不久便发生呕吐。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表示病情严重。

『果酱样大便』

病初时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便排出含血和黏液的粪便,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后4~12小时出现带有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达80%以上。

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更早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便血原因是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腹部肿块』

由于肠管发生套叠,因而局部隆起似肿块状。随病情发展,患儿常因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和高热、腹胀并发腹膜炎征象,全身情况恶化会出现昏迷和休克,此时,腹部肿块反而不易查出。

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阵发性哭闹』

宝宝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等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

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

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

『全身症状』

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妈妈们要注意气候变化,随时为宝宝增减衣服;

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妈妈们应高度警惕;

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宝宝的食物应烧熟、煮透,尽量不吃隔夜食物,冰箱中取出的食物需热透。消毒奶瓶需在沸水中煮15分钟;

在宝宝的日常生活中,妈妈们要注意科学喂养,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给宝宝添加辅食时,必须做到每次只增加一个品种,量由少到多。宜给宝宝提供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在此时增加宝宝从未接触过的食物;

不擅自滥用驱虫药,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曾经患过肠套叠的婴幼儿,如遇不良因素作用,还有可能旧病复发。必要时可在秋季腹泻流行前,接种疫苗预防腹泻。









































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ke001.com/yfzl/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