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书我们说到,因为明朝的那帮死太监转世投胎,它们不投猪胎不投狗胎,偏偏要投个“帼宝”胎。
这帮死太监投胎到现世仍然是一副死太监的嘴脸,到处使坏,民不聊生。
本中医也被这帮死太监各种打压,写点帖子也被这帮死太监们各种“违反相关龟腚”给珊除了,本中医也是无可奈何,毕竟你没法和太监计较,它们又没有小鸡鸡,你怎么骂它们?要知道本族的所有脏话都是围绕着小鸡鸡展开的。
没办法,干脆,你们这帮杂碎投胎到了现世,老子就穿越回古代算了,凭老子满腹经纶,在古代多少也应该是个良医吧?
晴雯是个好姑娘,虽然只是大观园里的一个奴婢,但是毕竟位列金陵十三钗之列啊,想想她那两寸长的花枝招展的指甲,都让人心动不已啊。
路人甲:哦,原来这死胖子喜欢长指甲而不是黑丝袜啊。
本中医:去你大爷的,晴雯那时代黑哪来的丝袜?!
好了,穿越之前,要先搞清楚晴雯到底得了什么病。然后才好带足药物,对症用药,一旦把晴雯救活了,那也能扬名立万,估计马上生意就好到不要不要的。
分析一下吧,大晚上的,突然下雪了,晴雯房里的另一个丫鬟跑外面干活,晴雯想去吓唬一下她,然后就穿着薄薄的纱衣跑到雪地里去撒野,过了一段日子,就开始发烧,卧床不起了。后来吃了些草药(那时候其实也有海外“进贡”的药物),然后就一直卧床,正赶上操捡大观园,被赶出去了,寄住在哥嫂家里,营养水平马上就直线下降,也就只能卧床不起,口渴,咳嗽,动则气喘,后来就死掉了。
晴雯在贾府虽然是丫头,但是并不是干粗活的傻丫头,你们见过金陵十三钗里面有傻丫头吗?所以晴雯在贾府的营养是没问题的,当然也是穿的绫罗绸缎,比普通富贵人家的大小姐不差,衣着上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就看得出来,林黛玉那种官宦人家的小姐当时穿得还不如贾府的丫鬟。
说这个吃穿的原因是,可以排除营养不良(初期)和斑疹伤寒这种”跳蚤,虱子“传播的疾病。
那么,就考虑晴雯姑娘大概率是“大叶性肺炎“,这个病在《红楼梦》的故事实际发生的清雍正年间或是故事假托背景的明朝,都是死亡率颇高的疾病。
当时治疗发热,也就是所谓“伤寒“系的疾病,首选方剂当然是”麻黄汤“或是”桂枝汤“这一类,这也是《伤寒论》标志性的方剂,伤寒论灵魂的寄托。
因为毕竟几千年经验积累,治死了那么多人,这么多魂魄总归要有东西寄托。
麻黄汤寥寥几味药,发汗退热,化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堪堪的经典。但是疾病,尤其是“伤寒“病,传变快,单用”麻黄汤“往往力不能逮,好歹改良一下是应该有的,于是,“大青龙汤“横空出世。当然,”大青龙汤“也是《伤寒论》里的方剂,所谓”经方“,就是出自”经“的方剂,带”经“字的都不是俗货,比如圣”经“,四书五”经“,黄帝内”经“。
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六两,桂枝,炙甘草各二两,杏仁四十枚去皮去尖,石膏(生)鸡蛋那么大一块,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煎煮方法:先煮麻黄,把泡沫撇掉,再放入其他药。
这个方子里面关于生石膏退热的作用问题之前已经写过了,大家可以参看《关公战秦琼之二看石膏阿司匹林汤的黑历史》生石膏古人认为可以除烦,其实也是因为石膏内含有的钙离子,通过调整血钙浓度来调节体内包括激素分泌在内的大量工作: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运动,肌肉收缩,激素分泌,糖原代谢以及神经元兴奋性等等很多种生理作用等等等等。
我们注意到,麻黄六两,约合现在的70克左右,汉代一两≈现代13.5克。现在医生要是碰到大叶性肺炎,肯定是吊一瓶抗生素了。在没有普及抗生素的近代,麻黄的用量也只在10克上下,这是因为宋代医生重新阅读《伤寒论》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汉代的六两是多少,宋代医生习惯于把药研成粉末吞服,比如之前唐代的抹茶。你要是一口气吞一斤多药面,估计能把患者撑死,所以,宋代开始就大幅度砍掉了经方的剂量。
然后杏仁去皮去尖,是为了更好的挥发出杏仁油,里面有化痰镇咳的某些有效成分,这说明古人在总结和观察草药的性状,分析如何高效的利用手里的药物。
那么,和以往一样,既然有了“大青龙汤“比然就有个”小青龙汤“,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桂枝,芍药(酒炒),细辛,炙甘草,干姜,以上各药都是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
我们先看这个方剂,麻黄要去节的,但是后世医书多用带节的,其实有没有节,麻黄就是麻黄,没有任何区别。
芍药要酒炒过的,后世和现在的芍药多用生的,而且后世的本草学认为生芍药和炒芍药没有任何区别,可以混用。当然,大概率估计并没有任何实验来证明。
细辛,这玩意现在教科书里面说是用6克,当然其他的也改了,比如麻黄教科书里面说只用9克,而不是三两。
细辛用三两,我不知道古人有多少是死于急性肾衰竭,但是现在人用三两细辛,要不了几天就能肾衰了,稍不留神大概率是下半辈子做透析活着。
再来看加减,“喘”得厉害的去麻黄,或减少麻黄剂量,加杏仁;“身体浮肿”的也去掉麻黄,我估计应该去掉细辛才对,身体浮肿恐怕是肾衰竭造成的,你要是说心衰,也可能,那也要感谢细辛。
细辛就只弄死你的肾脏,你的小腰子吗?当然不是,细辛一样让你心律失常,心衰呢。
“噎”,去麻黄加附子。噎,就是吃东西噎着了那个噎,大叶性肺炎的患者吃东西吞不下去,是膈肌挛缩吗?什么造成的膈肌挛缩?加附子,那么肾衰竭的节奏会更快。
为什么膈肌会挛缩,其实伤寒表证里面就有“心下饮”啊,其实就是感冒了胃不舒服,甚至“或呕或利”,就是一边吐一边拉肚子,典型的急性肠胃炎或是肠胃型感冒啊。结果被张仲景同志活活的治成了“急性肾衰竭”,然后这个加减法还成为了“经”方,差点直接KO了晴雯妹妹。
你觉得我说张仲景把肠胃型感冒治成了“急性肾衰竭”有证据吗,有啊。
果然,小青龙汤后面的加减是“小便秘,去麻黄加茯苓”。为什么小便不通,当然是肾衰竭啊,你加茯苓有用吗?扬汤止沸而已,应该早早的去掉细辛和附子,那才是釜底抽薪。
汉朝人治疗伤寒是根据病情选药,对药物的认识来自对症的有效性。当然,汉朝人对自然科学,对医学的理解是有限的。
而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生们再来研究医学的时候就不是通过临床临症了,而是通过阴阳五行!而且还不能推翻前人的学说,哪怕是错的,也要用五行学去证明它是对的。
所以,九斤老太太生下八斤的仔仔,八斤的媳妇添个孙子只有七斤,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好了,废话少说,赶紧带齐各种抗生素,找个抽屉时光机,俺要穿越回去救晴雯!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东林晴川不会胸口碎大石的中医不是好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