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百病多痰生,怪病从痰治”。那么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有没有痰和瘀呢?方法很简单:看舌底。
如果舌底血管隆起,发青,多半是有淤血;舌底系带看不清,有隆起,那就是体内有痰湿。
体内痰湿过多,脾胃长期处于超负荷,而引起脾虚。而脾虚之后就无法正常运化,导致体内的水谷津液代谢失常,痰湿聚集在一起,恶性循环,出现各种病症。
痰在头,出现眩晕、心悸、油光满面,头身困重;
痰在喉,嗓子里有异物感,咳不出来,吞不下去;
痰在颈,出现甲状腺疾病。
痰在四肢,阻滞四肢的气机和经络,出现肢体麻木;
痰在肺,出现咳嗽、咳喘、咳痰;
痰在脾胃,头身困重,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痰在子宫,出现囊肿,结节,肌瘤
因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所以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因此要想除痰,就必须健脾行气。
肺为贮痰之器;痰的实质就是水,水化为湿,侵袭肺,损伤肺气,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
肾为生痰之本,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所以脾和肾息息相关。
所以如果不把痰和湿去除,就会在我们体内聚集,形成包块,也就是结节、囊肿、肌瘤之类的疾病。
今天给大家分享三味药祛湿化痰,一味是陈皮,一味是茯苓,另一味是白术。
陈皮大家都知道是一宝,行气理气,具有理气健脾,温燥化痰,行气除胀,和胃之功。
另外因为陈皮温燥而能健脾行气,又善于燥湿化痰,也就是既能化痰,又能健脾杜绝生痰。
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之功。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证候,不论属于脾虚湿聚,或偏于寒湿,或偏于热湿,均可使用。
最后一味白术,补气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常用于脾胃虚弱,泄泻,汗出较多及脾虚气弱所致的胎动不安,脾虚气滞夹食积夹痰湿证等。
综上所述,诸药配伍,一味化痰,一味行瘀,一味补气,能够起到健脾化痰,燥湿利水,化湿和胃,行气消痰之功效,特别适用痰淤体质人群调理使用。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