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贤,不忘初心与时代并肩前行h

文章来源:肠炎性包块   发布时间:2021-4-17 19:22:58   点击数:
 

清明时节,百卉含英。4月4日上午,医院全体院领导、党团工青妇、新上任的中层干部代表以及年新入职的医护代表约30人,一同来到新会区圭峰山天子地墓园,开展缅怀我院首任华人女院长张肖白先贤的祭扫活动。

慎终追远祭先贤,张肖白老院长墓前一派庄严肃穆。参加祭扫的人员逐一向先贤敬献了鲜花。大家在墓前三鞠躬虔诚祭拜,以表达对“神医”、“圣女”无限的追思和由衷的敬意,百年“医魂”仿佛融入了时空的记忆!

活动中,纪委书记陈永源追溯了张肖白老院长为医院立下的不朽功勋,并表示张肖白老院长德高医精、仁心仁术的精神风骨,已然成为这座百年老院的文化脊梁,代代薪火相传。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更要汲取历史宝库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只争朝夕,与时代并肩前行!

祭奠·缅怀

先贤张肖白

在医院的门诊大厅

竖立着一位女医者的雕像

她,叫张肖白

医院的首任华人院长

张肖白院长多次在医院

医院的发展腾飞耗尽一生

若无张院长,医院昨天的传承

医院今天的辉煌!

生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重要变革年代,

注定了张肖白的一生,充满传奇。

我们先来简单看看张肖白的人生轨迹:

(1)张肖白是十九世纪中期第一批北美移民潮中的第一代华人在北美生育的第一代华侨。

(2)张肖白是第一位毕业于多伦多大学的中国人,第一位加拿大籍华人医师。

(3)张肖白与同是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白求恩是校友。他们怀着不同的理想来到中国,而最终都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在中国的土地上治病救人而燃尽一生。

(4)年10月张肖白医院院长(年仅33岁),成为仁济首位华人院长。

(5)年张肖白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

(6)日占江门期间,张肖白拒绝为日伪服务,以仁济的名义和信念在江门开设私人诊所,继续为广大群众治病服务。

(7)解放后,张肖白断绝与外国教会的联系,选择留在国内,为新中国的医疗事业奉献一生。人民群众视她为"神医",选她为江门市人民代表。年、年被评为江门市二级劳动模范,年被评为科普工作积极分子,出席全国科普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年、年先后两次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受到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曾任江门市第二届至第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常委、副主席,市妇联执委和广东省政协委员。

(8)年5月17日张肖白与世长辞,终年69岁。张肖白逝世后,江门市人民政府在中山纪念堂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参加送殡的人数多达余人,马路两旁驻足默哀者更是不计其数。年5月17日是文化大革命开展后的第一天,张肖白在这个历史转折时点,安详、体面地离开了。教徒们都在感叹主的安排和恩赐;而非教徒们则感慨世事的巧合,也为张院长的传奇人生能画上完美的句号而感欣慰。

(9)年12月7日,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市市长迪安·福廷签发议会文件,议会议员一致同意年的12月8日定为“张肖白日”。这开创了国内首位华人医生被国外城市命名为纪念日的先河。迪安·福廷市长在决议上写道:“鉴于张肖白的杰出贡献,重拾被遗忘的太平洋两岸友谊,将成为照亮中加友好前程的灯塔,我庄严宣布年12月8日被定为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市张肖白日”。

张肖白的家庭背景

张肖白(年-年),祖籍广东江门开平马岗乡梧村,年8月19日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维多利亚市,乳名张采薇(ToyMeaChung),为了记念她的诞生地取英语名为VictoriaChung。

父亲张灵椿先生(SingNoonCheung,-),母亲庄燕娴女士(PatKaChung,不详-)。

张灵椿先生19世纪80年代初离开家乡开平到加拿大,参加建设不列颠哥伦比亚太平洋铁路。铁路完工后,他来到维多利亚,用他的积储做一些小买卖,年,他进入了由卫理公会JohnEGardiner牧师于年2月开办的面对中国人的传教学校,5个月后,他成为加拿大卫理教首批受洗的11位华人中的一员,并在后来成为这批人中著名的2位之一,被卫理公会(MethodistChurch)褒奖为“consistentanddevotedofficial”。

母亲庄燕娴女士祖籍福建,在广州接受由美国长老教主办的“真光女子学校(TrueLightSchoolforgirl)”基础教育并入教,高等教育于广州博济医学堂,是一位助产士。张灵椿入教后,把庄燕娴女士接到加拿大,在维多利亚继续从事助产和洗衣店工作,年返回江门定居,年因胃癌去世。

他们共生育有4个孩子,长女张肖白,二弟张耀雄(30年代初因癫痫堕楼去世),三妹张采贞(早逝,阑尾炎感染)及四弟张耀庭(年因肺癌在美国病逝)。

张肖白的求学经历和学术成就

一年,也就是7~16岁时,母亲将张肖白送进了由加拿大女子传教协会(Women’sMissionarySocietyofMethodistchurch)兴办的东方之家(orientalhome)托管和教育。

年一年进入维多利亚公共学校和维多利亚高中学习。

年,在PresbyterianW.M.S的支助下,进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ofTorontoschoolofmedicine)攻读医学。

因学习成绩优秀,多伦多大学在总结-医学生的报告中做为突出学生的代表特别提及了她。

△多伦多大学的-年医学生报告

年毕业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成为第一位毕业于多伦多大学的中国人和第一位加拿大籍华人医师。医院实习。

△求学时期的张肖白

年11月被教会委派来到江门,医院。被任命为外科负责人,兼产科和普通内科医师。除医疗工作外,医院开设的护士学校校长,培养护理人员。

△左二为张肖白(摄于年)

上图是年医院第4宿舍前的照片。医院饭堂,张院长在这里住了一生。她没有院长办公室,在诊桌上既看病,又办公,下班后就回宿舍看书,钻研业务。

△年接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亲笔签名的同意书

年9月~年6月,医院进修妇儿科,获医学博士。

年10医院院长,医院首位华人院长。

年11月~年7月,医院进修内科。

年9月~年12月,到英国伦敦热带病学院进修。

年初,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

第一次从停办的医院

年6月,张肖白被长老教会指定为传教医生并指派到南中国。10月,她登上轮船,来到位医院医院。

年6月10日,加拿大的三个基督教宗派:循道会、公理会及70%的长老会堂会,透过ActofParliament,结合产生加拿大联合教会,医院归入加拿大联合教会,张肖白的前辈JessieMcBean医生因拒绝联合,医院,继续以长老会的名义在广州夏葛医学院(HackettMedicalCollegeforWomen)工作,医院的重担便落在了张肖白的身上。

在年的报告中,医院的情况:医院妇儿床位40张,18名护士,12小时班制,1个月有半天休假,可见工作的艰辛。医院的所有医疗最高记录:包括门诊病人、住院病人、手术例数、隔离传染病人数,使医院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年,张肖白休假回加拿大,并获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然后到美国医院Bellevuehospital进行短暂的进修学习(post-graduate)。在纽约,她向当地的教会介绍了她和她所在教会的情况,医院定购了医疗仪器。

年9月22日傍晚,她离开多伦多,在多伦多联合车站,她把一个密封的信封交给WMS的代表。在里头装有美元,是教会培养她的所有教育经费的总数。她把钱回赠了教会,并要求建立一个女子传教培训基金,用于帮助海外及加拿大非英国背景(non-Anglo-Saxon)的学生完成学业,共有位年轻的女子接受了这个奖学金。10月2日她在温哥华乘坐加拿大女皇号(Empressofcanada)回到中国。

民国建立以后,由于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运动的不断高涨,民国政府也把教会学校、医院的院长必须是中国人作为立案注册的条件,年10月,张肖白被教会任命为医院院长。同年,张院长在美国订医院,医院开始使用Elliot30毫安x光机、冰箱、自动高压消毒器械等设备。

30年代,由于西方经济萧条,教会提供给医院的运作基金严重不足,而且人员短缺,又要超负荷运作,张院长和教会的矛盾产生了。年,医院因技术力量缺乏,需要外国医生支持工作,教会口头答应了提供外国医生,由医院负责处理,但医院当时的人手已不可能再减,无法派医生到中山石岐,使得中山教会对医院产生意见,张院长提出辞职作为抗议,最终教会让步,问题才得以解决。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医院通过对海关和西方煤油公司的个人服务、募捐,达到收支平衡。

年5月28日,上文提到的基督教北街堂,在中华基督总会会长谭沃心牧师的带领下奠基;同年12月,在张院长带领下,医院和学校的主要工作人员认捐了该礼拜堂的昭事堂。

△基督教北街教堂墙上的石刻

年,加拿大教会派出巡视员到江门传教点,计划为2个敏感的议题征求意见,第一个:该处传教活动是否关停或扩大规模,第二个:是否让中国教会接收本地区的所有宗教事务。然而,让张院长和她的同事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是,教会巡视员到达后,立即劝说他们完全撤离该地区,并警告加拿大教会可能停止所有的活动经费。在张院长的努力下,该传教点被继续保留下来,医院才得以继续存在。

这是张肖白第一医院。

抗日战争期间的张肖白

年10月,日军飞机开始轰炸江门,张肖白院长的同事BessieCairns医院上方低空飞过,街上的人纷纷躲避,12月,Bessie描述了新宁铁路被2架飞机轰炸的情况。

年,进入江门及附近中山地区的难民不断增加,香港圣公会第七任主教何明华(R.O.HALL)接受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的委托,分别在翠亨中山纪念中学及珠海银坑开办妇孺救济院(即:难民营)。此外,又得檀香山中山同乡会捐献,与石岐基督教联会合作,在石岐照璧街、悦来上街开办妇孺收容所,收容中山及附近地区逃避日伪军杀害的群众短期入住。张院长和她的同事也加入这个团队,医院主要的工作变成处理难民病人,需医院,其他住入学校,观察1~2晚后,再转到另一个大些的难民营。

江门北街的2处餐馆免费为需要者提供汤水,医院也准备了大量的浓汤,在学校煮好后再带到码头分给难民。难民潮在10月广州沦陷时达到高峰。10月22日,北街海关关闭,中国银行江门办事处停业,新宁铁路也开始拆毁,加拿大长老会在医院和教会的传教士撤到北街。

△日军登陆北街新宁火车站码头(年)

年3月27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北街,护士之家被波及,2个房子被毁。3月29日,北街沦陷,加拿大政府通过英国形式上向日本提出了抗议和赔款声明。4月,北街变成了日本的海军基地,医院为英属,未被占领,但病人数急剧下降,主要是人们害怕不敢出门、日本人封锁了道路和没收了船民的船只。

△日本军报刊登入侵江门北街时的照片(年)

医院的中国员工暂时离开,医院已无法保障他们,医院只能维持有限的门诊服务,来诊的是一些教会的人员和难民。到夏天,来诊的病人已经很少了,医院的人只有4位男性、4位女性,一位日班护士照顾着4个孩子,夜间由一清洁工值班,2位护士各自负责药房和实验室,有病人时她们也过来帮忙病房的工作。

北街的难民委员会帮助滞医院的难民回家,但很多还是留下了,教会每天提供2餐米粥,他们大部分是孩子。医院的出诊制度,每周亲自开救护车到江门新盛街、外海、会城东关路和鹤山沙坪巡诊。

其时,沙坪还是国民党军驻地,尚未沦陷。丧心病狂的日寇在篁庄实行“三光”政策,篁庄成了无人区,江鹤公路全被毁了。张肖白说:“开不了救护车,我步行!”于是,她和张微笑助产士绕乡间小道,从北街至石冲、耙冲、篁庄再乘小艇至丹灶、棠下、雅瑶、陈山直到沙坪。每次往返,张院长都要步行30多公里。

一天傍晚,张院长从沙坪回到江门,不慎和张微笑走散,孤身从石冲沿铁路走回火车站,被日本巡逻队扣押,幸华南教区会长波多马牧师(T.A.Broadfoot)亲自到其营部北街第一码头(顺安码头,在医院大榕树对面)营救,才得脱险,沙坪点被迫放弃。

年8月,日本国内掀起反英高潮,因为加拿大属于英联邦,受到牵连。10月英国领事馆发信并派人到江门协助撤离,11月19日,星期天,Mrs.MacRac、MissCairns、RacIsaac等大部分女教会人员撤离到香港,张院长和其他3位外国传教士继续留下工作。

年,对张院长来说是非常困难、艰辛和危险的一年,医院极端混乱,除接种疫苗抗击天花外,还有大量结核、伤寒、霍乱、疟疾等传染病需要处理,男性的外国医生都离开了,使得张院长要同时照顾男、女病人,工作量非常大。来诊的病人主要是一些穷人和乞丐,而且很大部分是孩子,他们因疾病、缺乏食物或害怕滞医院,约有40人,医院逐步成为他们的家,最长时间的是一个小男孩,医院已生活了2年,而张院长也成为了他们的保姆。

医院的食物逐渐短缺,物价飞涨,江门的明善堂因派米而发生了意外,2个孩子因互相践踏而死亡,多人受伤。在这种情况下,张院长她们只能想办法自足了,医院里的每块小土地均被开垦,用于种蔬菜,医院空置的房间内养起了猪、羊、鸭子,自己做咸肉和腊肠,自己给谷物去壳,共同维持着这个“家”。另外,同在北街的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为医院提供了食物的帮助,送来了袋面粉。

11月,医院越来越不利了,信件投递非常缓慢,香港寄来的信需10~20天才能到,到广州的信需一周到10天,外国人的旅游开始被日本人限制了。医院油料缺乏,只能维持1个月,很多机器不能运转了,而到香港、九龙、澳门的旅游已被限制。

年初,波多马申请到香港购买油料,一个月后才批准,回来后要在广州停留3周才能回江门。虽然他买回了一些油料,但价格升了%,只能用到3月,医院断热了,他们在寒冷和潮湿中度过了那一年的春天。年的夏天,日本人对传教活动进行了限制,他们切断了玛利诺会的难民粮食供应链。9月,日本人命令张院长没有允许,医院的任何财产。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加拿大成敌对国,梅其伟代表日伪政府接管了医院,医院的财产,包括救护车、药物、医疗设备和粮食。当日本人最终占领整个教区后,张院长是能够和其他传教士一样离开的,但她不能带她的母亲回加拿大。加拿大的法律在当时不允许,而她不能离开她的母亲,所以只能留下。张院长当时持的是英国护照,张院长隐瞒了她的身份,日本人也认为她只是中国人,没有把她驱逐到澳门,仍能留住在江门,这样,她成为加拿大留在华南地区的唯一传教士。

因张院长拒绝为日本人服务,医院。医院关闭了,成为日军家属的宿舍。张院长医院后,处境仍十分危险,为了不暴露身份,她拒绝了波多马牧师在澳门的汇款,和教会的联系切断了。张院长的工资是在加拿大的银行领取的,战争期间,敌占区的人员工资被加拿大政府冻结,这样一来,张院长的经济来源完全中断。

为了生存,她和张微笑助产士、王淑贤医师、卢瑞珍药剂士租借了北街花园地基督教堂对面的一座小楼(后张院长买下了该楼,现安兴街14号、花园地10号所在地,已毁),继续行医。

患者朱瑞贤建议张院长到江门开诊,并介绍租用在江门新椰路13号的林玉衡医馆(镇东路与太平路交界处)开诊,因林玉衡医生已移民香港,当时医馆空置了。在那里,她们自行配了常用药如奎宁、“NO.10”咳水、外伤药等赈济病人。

除自制药物外,她们也得医院院长、二沙岛颐养园的德国医生柯道(H.F.Otto)的帮助,用后付的方式取得了足够的药物、原料和妇科器械。因林玉衡医馆空间狭小,王淑贤、卢瑞珍在此过夜,张肖白、张微笑只能回北街。

△新椰路林玉衡医馆(年)

年,江门遭遇特大洪水饥荒,食物极度缺乏,为度难关,张院长在北街住处的空地亲自开垦,种植番薯、芋头等,解决食物来源。医疗工作除坐诊外,她们还要出诊、夜间接生等。

年,诊所的病人逐渐增加,周爱莲护士加入她们的团队,兼助产士,由于诊所空间狭小不能接纳待产妇,同时日军在北街清场,将整个北街区变成海军基地,张院长她们不能再回北街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住宿生活及扩大业务,张肖白、张微笑、王淑贤、卢瑞珍连同张院长的母亲共同出资在江门葵尾路29号(现为葵尾路37号)买下一3层的临街店铺作为诊所,2楼设产床4张,3楼作为宿舍,聘请2女工帮助杂务,为了避免日伪政府的干扰,诊所招牌只书写“张肖白、王淑贤”两人的名字。

△张微笑、王淑贤、庄燕娴、张肖白、卢瑞珍(由左到右)

△抗战期间张肖白在葵尾路29号(现葵尾路37号)开办的诊所(年)

△诊所招牌“张肖白、王淑贤”还隐约可见(年)

她们分工合作,王淑贤、卢瑞珍、周爱莲长驻江门、日间看病、夜间出诊。张院长与远房堂妹张微笑每周一、三、五在江门坐诊,二、四、六步行前往外海的诊所,外海点有一当地的女工(该女工在50年代因病去世,医药费由张院长个人支付)帮忙,诊所地点位于外海直冲下街小河北岸,离小桥约米处,叫“平任陈公祠”的地方,一个明朝的建筑,现在是私人的雨伞厂。

苦难的江门乡亲在年遭洪灾后,年江门又逢大旱,外海病人激增。张肖白与张微笑逢周二、四、六赴外海。她俩穿着黑布唐装,黑色“千里马”凉鞋,一人挑箩筐,一人背药箱从白庙过河南。到茶庵寺时,张肖白停下,穿上一对黑袜,再到外海祠堂诊病。直至每天诊完多病号才摸黑返江门。离开时,张肖白再脱下袜子。她是这样说的:“同胞那么苦,工作时,为了表示对乡亲尊重,我必须要穿袜。其余时间,不穿,我要与同胞同甘共苦。”这便是战时在江门流传甚广,如今五邑70岁以上的老人人尽皆知的《一双袜子的故事》。

该状态持续到年夏。年9月,日本投降,医院。张院长医院,医院重新开张。年底,外国传教士也回来了。

这时,有人向张肖白进言:“张院长,以您的医疗技术,不如自己开诊所,医院事务烦恼。”张肖白坚定地说:“不行。八年抗战,我的生命已经永远和人民连在一起。医院我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绝不会为赚钱而去开诊所。”

年,张肖白回到了母校多伦医院进修,她当年的同学许多已成为了知名学者、教授了。同学、老师纷纷劝告:“维多利亚·张,在加拿大发展吧,别回中国去了。”张肖白摇摇头,完成进修后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返回家乡,返回仁济。

年,张肖白再次被教会任命为医院院长。张院长的同事吕怀德医师医院总管,李当谨牧师(Rev.DuncanMcRae)医院及学校。

这是张肖白院长第二次在困境中拯救了北街医院。

为新中国医疗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年7月,外国教会活动被禁止,吕怀德(WallaceB.McClure)医生医院,年11月23日,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布道干事谭洲龄牧师代表基督教董事会,在医院的住院楼一楼侯诊室(原址已毁,位置在现在肿瘤大楼北侧)将医院的财产移交江门市政府接管,易名为“医院”,后改为“医院”。

张肖白对她的外国同事表达了计划切断和加拿大教会关系的想法,建议教会不要再联系她,她想留在江门继续做医生。同年,江门市人民政府医院院长。

下图摄于年,估计是吕医院同事的合照。从那时开始,医院业务工作全面由中国人负责,医院的发展翻开新的一页。其中,张肖白院长主要负责儿科,内科是赵燊医生、外科是吴社景医生、徐冠芳医生,妇科是王淑贤和陈志雄医生,赵娜任护头。

△年医院医疗骨干合照:张肖白(前右一)、王淑贤(前左三)、徐冠芳(前左二)、吕怀德(前左一)、赵燊(后左一)、吴社景(后左二)、赵娜(后左三)

年,张院长和加拿大教会的联系完全中断了,而在加拿大方面,她的名字仍被教会注册。年教会对她的记录是:特殊状态(uniqueposition),她的工资仍被教会支付在她的账户里,这笔钱一直保留到现在。

在张院长的带领下,医院不断扩大、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医务工作中,她积极钻研医学,虽然贵为院长,但经常深入到门诊部和病房,亲自应诊和查房,与其他医务人员一起抢救危重病人。她诊治每一个病人,总要亲自查问病历,亲自检查病因,亲自诊看X光片,细心体察病人的要求和愿望,真正做到痛病人之所痛、急病人之所急。有时为了准确诊断病人的病因,往往废寝忘餐地查阅中外医学文献,务求断症准确无误,对症施治,被群众誉为“神医”、“圣女”。

△张肖白在查看X光片

由于工作卓越,张肖白被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一届、二届、三届)、江门市政协副主席(一届、二届、三届)、江门市科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江门分会会长(一届、二届)、年、年被评为江门市二级劳动模范。

年被评为科普工作积极分子,出席全国科普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年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大会及全国科普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曾任江门市第二届至第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常委、副主席,市妇联执委和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务。

年,张肖白亲自领导并建立了医院第一批不再附属于内科的独立的临床小儿科,为中华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张肖白为患者看病

年夏,新会县上横乡发生姜片虫流行病,她马上带医疗队开赴该乡开展防治工作,深入到发病最严重的村乡,与其他医生一道,住到农民家去,日以继夜诊治病人,救治了为数众多的病者,控制了疫情的发展蔓延,并写出了《姜片虫病的地方性流行情况及65名小儿病例的临床报告》,提出了根治姜片虫病的有效方案。

年夏,医院收治了一大批失明病人,张肖白十分重视,每天都逐个查视,亲自为病人细心护理,指导眼科进行手术,使绝大多数病人重见光明,赢得病人和病者家属衷心的赞誉,誉之为“光明使者”、“万家生佛”。

年春,她亲自带队深人到新会的司前、德庆的新圩、官圩一带,爬山越岭,上门替农民治病。当她带队到斗门县巡回应诊时,她过去未到过斗门,但她的名字却早已在斗门群众中广为流传。她一到斗门,县里各地的农民病者都蜂拥而至,门庭若市。她每天的诊治人数竟高达余人,百至深夜,仍不能止。当地的党政领导人都劝她少诊治些病人,免得过份劳累。她总是说:“我们医疗队下到农村,是要替广大农民服务治病的。病人要求我看病,怎能不看?我少看一位,心里便多一分不安。”

她的足迹,遍及新会、开平、台山、鹤山、高明、德庆、斗门、中山等市县,直到去世。

△张肖白为患者看病

年秋,一位腹痛男病人,钡餐发现胃部有巨大充盈缺损,体检上腹部扪及不规则的硬块,临床诊断为“胃癌”。张院长在查房时,详细问诊及体检后,提出了不同见解:“如果一个胃癌病人腹部包块已可触及,他的身体情况会如此好吗?表浅淋巴结会没有转移吗?高明地处山区,秋季柿熟,病人吃了那么多柿子你们都忽略了。他不是胃癌,可能是柿石病。”手术结果证实了张院长的正确诊断。这亦是广东省第一例柿石病例报告。

年,潮连公社开发一个杂草丛生的废鱼塘,爆发了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一时间,急诊病人接踵而至。患者大多为青壮年男性,病情严重。张院长亲率全院医护人员日以继夜地抢救,结果大部分人康复出院,高奏了一曲救死扶伤的凯歌。然而,此时却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有人接连对近20位危重病人施行肝穿刺活检术,这对重度黄疸及有凝血障碍的出血病人是绝对禁忌的。张院长知道后十分震怒:“省专家组都下来作了疫情鉴定。诊断还有疑问吗?对这么重的病人做肝穿为了什么?为了治病?不,是为了写文章!”真是一针见血,字字千钧,掷地有声。爱憎分明的张院长以正气煞住了歪风。

医院在科研方面,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的研究,是国内首批发表医学文献的单位之一;对地中海贫血诊断和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风湿性和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小儿急性坏死性肠炎和新生儿高胆红质血症的诊疔、姜片虫病的流行病学的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流行多发病、外科和妇产科开展多种高难度手术治疗的探索研究、医技部门中的放射造影技术、电泳技术和研制中草药新制剂诸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张院长撰写了大量的医学学术论文,不少在全国性刊物发表,为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医院的发展无私奉献

张院长一生未婚,长期过着清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节省下来的工资,医院,以及资助贫困孤儿。

解放后,由于资金贫乏,医院,张院长曾多次提供私医院发展。根据医院同事的回忆,其中大型捐赠有两次,第一次有被动的性质,第二次是纯自愿的。

(1)五十年代初的运动中,张肖白医院的“四大院霸”(张肖白、王淑贤、张微笑、卢瑞珍)之首。后来她更被诬陷,“罪行”有:贪污联合国在日寇投降后赈济给四邑城乡难民的全部医疗救济金、医院的救护车、食品罐头、奶粉变卖套现,中饱私囊。

张院长经历了无尽的斗争大会,最后被屈打成招。她被裁定贪污,要立即“退赃”。

百般无奈,医院财会李宝汉商议后自己写英文委托信(注:张院长书写中文信函有困难)、李写同样内容的中文函。函件被转寄香港中国人民银行,代向香港汇丰银行提取多伦多基督教会历年应发放给张肖白的旅差学习费以及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补发给她的八年抗战期间的全部工资,悉数退赔。年12月至年3月她被免去院长职务。

后来此事被查出是子虚乌有的,政府计划把这笔钱交还给张院长,院长拒绝了,医院。根据推算,教会付给张院长的工资一年平均约1万港币,医院的钱约6万,按50年代折算(1/30~1/60),相当于现在万~万元。

(2)年,医院组织学习宋庆龄的事迹,张院长决定将自己所医院。年,她把多年节约下来的存放在加拿大银行的3万港元(相当于现在约万~万元)汇回祖国,购买X光机、心电图机等先医院。在她立的捐献文书里,她写道“为了人民的健康,医院捐献3万港币,为医院购买仪器和手术器械”。

△张肖白捐献文书的英文原件

同事追忆

医院原内科主任区泽榆:“除了儿科之外,当时她能做妇科的手术,比如剖腹产,另外一般的普通外科手术她也能做,再有内科的病她也能看。特别是华南的一些热带传染病,她也懂很多。六十年代时,睦州有个农民的小孩不幸因病去世了,结果他抱着小孩,划着小船,医院,他说一定要张院长看一看、鉴定一下,是不是真的没得救了。她说没得救我才相信。”

医院妇产科原主任医师郭振仪:“她一生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医疗设备和资助孤儿。当时她的工资在江门是最高的,元一个月,但是都不舍得用,她去广州出差,2毛钱的猪肝粥不舍得吃,吃5分钱的白粥;她下乡,穿的是一块二的胶鞋,坏了就用胶布缠着继续穿。回到江门来,我提醒她要换鞋了,但是她说江门这里没有乡下那么多泥水,还可以穿一阵子,就不换了。医院职工有什么困难,她就找上门去送钱,帮助职工渡难关。”

医院原财务科会计李宝汉:“对于有困难的职工,只要是她知道了,就会主动帮助你,悄无声息地给了钱就走,很多职工都受过她的恩惠,很感激她。”

医院退休护士长张金莲:“张院长在珠海斗门看诊时,不是医院等病人上门,而是自己去找病人,她中文不好,能听懂看懂,但不会写,当时张院长负责看病,我就负责帮她写处方,我每天都写到手软,她开的药不多,但很有效,而且都是免费的。”

为祖国医疗事业发展燃尽一生

年在下乡斗门的诊疗途中,她感到骨疼,年被诊断出肺癌,医院住院治疗。两个月后,她的癌细胞扩散转移,病情已急剧恶化,但是她仍然满怀信心,认为自己必然能够战胜癌魔,因为她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还需要她去做。因此,当佛山行署卫生局副局长黄文探望她的时候,她还对黄副局长说:“我病好之后,你们要批准我退休啊!不过,我退休绝不是不当医生了,而足要更好地当医生,只是退了院长的职务而已。”在去世前5天,她回到了她为医院。年5月17日张肖白与世长辞,终年69岁。

张肖白逝世后,江门市人民政府在中山纪念堂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参加送殡的人数多达余人,而马路两旁驻足默哀者更是不计其数。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自发地送他们心目中的好人、恩人最后一程,队伍从江门市区的中山公园蜿蜒数十里至新会的南禺路。

年,也就是她去世15年以后,加拿大联合教会经过仔细考虑,把她的名字归类为“缅怀”之列,并认为她是联合教会女子传教会的模范;今天,在她的母校多伦多大学,您可以见到为纪念她而专门设立的展板;她的事迹被载入《名著名的加拿大人》一书中;为纪念其对中加两国的杰出贡献,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市将年的12月8日定为“张肖白日”。

她,实现了她儿时的梦想:回到她的故乡中国,做一名医生。

质本洁来还洁去

杏花魂谢复魂来

先贤张肖白的高风亮节、

仁心妙手、德厚流芳,

时刻熏陶渐染着后人,

是医院

百年时代发展深入脊髓的文化瑰宝!

今天,缅怀先贤

请为她点赞!

部分来源:C加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ke001.com/yxwh/2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