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儿贫血
当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即可诊断为贫血。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生理性贫血
足月儿生理性贫血指足月儿出生后6~12周,血红蛋白下降到9.5~11克/分升,早产儿生理性贫血指早产儿出生后4~8周,血红蛋白下降到6.5~9.0克/分升。生理性贫血不需要治疗。
失血性贫血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可发生在产前、产时和产后。产前和产时失血,即在胎儿期或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发生贫血,在产科已经被发现。但常常不能完全补充,出院后,宝宝在一段时间内,仍可能会有贫血存在。所以,如果新生儿期有产前、产时和产后贫血,出院后仍需追踪检查和治疗。失血性贫血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失血性贫血病情急,可引起失血性休克,需要紧急抢救。慢性失血性贫血,病情缓,不易发现。
溶血性贫血
常见原因为母子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如果正好孕妇是O型血,丈夫是A型、B型或AB型时,就有发生母子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可能。实际上,ABO血型不合的发生率并不高,即使发生了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病情大多比较轻,大都成良性过程。贫血的程度不会很重,大多不需要输血。
营养性贫血
妈妈在孕期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铁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大细胞性贫血。尤其是妈妈孕晚期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胎儿在母体内,不能获取足够的原料,更不能在体内储存足够的铁,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所以,如果妈妈在孕期发生过营养不良性贫血,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宝宝出生后,要定期监测,及时发现贫血,及时给予治疗。
2、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ABO血型不合
在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中,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最多见。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是O型血,胎儿是A型或B型血。但是,尽管母婴ABO血型不合很常见,但真正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却很少。即使发生了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病情也多比较轻。所以,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即使你和胎宝宝有可能是血型不合,发生溶血病的几率也是很小的,一旦发生预后和转归也是比较乐观的。
ABO血型不合的诊断和治疗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可能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若新生儿出生后1~2天内出现黄疸,并较快加深,血清学检查可确诊。治疗重点是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治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治疗(蓝光照射、输入血浆),预后和转归良好。极个别病例需要输血纠正贫血,罕见需要换血的病例。
3、Rh血型不合溶血病
什么是Rh血型
Rh血型共有6种抗原,即C与c、D与d、E与e,其中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当血液内存在D抗原时即为Rh阳性,血液内无D抗原时为Rh阴性。Rh阴性的频率在种族中有差异,在白种人群中占15%左右,美国黑人中占5%,我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人群很少,仅占0.5%以下,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如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等,Rh阴性占人群比列高达5%。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Rh血型不合溶血病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是Rh阴性,胎儿是Rh阳性时,但有时母亲和胎儿都是Rh阳性时也可发生Rh血型不合溶血病。因为我国汉族人口众多,而汉族人群中Rh阴性所占比例很低(0.5%以下),而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Rh阴性的母亲和Rh阳性的胎儿,故发生Rh血型不合的几率很小,所以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发病率也极低。但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一旦发生,病情凶险,可导致胎儿和新生儿死亡。所以,尽管本病发生率很低,也作为孕期常规检查项目。
Rh血型不合的诊断和治疗
主要是产前诊断,妈妈在孕期常规做Rh血型鉴定,一旦发现孕妇是Rh阴性,就要查丈夫的血型,如果丈夫是Rh阳性,就需要测孕妇Rh血型抗体。第一次测定一般在孕期第16周,第二次在第28周,以后每隔2~4周复查1次,当抗体滴度达1:32时宜作羊水检查。
4、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引起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主要原因是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很难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的维生素K主要靠自身合成,但胎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因此,胎儿出生时血中维生素K普遍偏低,肝内储存的维生素K也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则更低,出生后都有可能发生自然出血倾向,母乳乳汁中维生素K含量也很低,这是纯母乳喂养与配方奶相比唯一的不足。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注射或口服维生素K是非常必要的,可大大降低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发生率。
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特点是,新生儿一切正常,突发出血现象,注射维生素K后可在几小时内停止出血。早期出血可在出生24小时之内发生,典型病症是在出生后2~3天发生,最迟可在生后6天发生。
常见出血部位:脐带残端、胃肠道(呕血或便血)、皮肤(受压处出血瘀斑),其他还有鼻出血、注射针眼出血,少见肺出血、尿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可见于早产儿。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出血症也可发生在1~2个月的婴儿,称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出血。
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治疗很简单,注射维生素K就可以了。
5、鉴别:迟发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
多在出生1~2个月以后发生,多见于纯母乳喂养、未曾使用过维生素K的新生儿。发病率并不高,但很容易误诊。
警惕如下症状
脐部出血;鼻腔出血;呕吐物中带血;皮肤有出血点;大便发黑;腹胀(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婴儿突然面色发黄、呕吐、前卤门紧张(可能发生了脑出血,应立即去急诊就诊)。
治疗和预防
治疗比较简单,肌注维生素K既有效。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应常规服用维生素K,或肌注维生素K2毫克,可有效预防婴儿迟发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
病例一
宝宝无其他异常,妈妈发现宝宝大便中带有血丝或血点,医院化验,报告是红细胞十几个或几十个,潜血阳性。除了便中带血外,大便没有其他异常。宝宝正好是纯母乳喂养,因此不能排除迟发维生素K出血症,医嘱服用3天维生素K,每天1毫克。血便消失,未再复发。
病例二
曾接转诊病例,宝宝血便误诊痢疾,服用十多天抗生素,甚至还输抗生素,血便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重了。接诊后立即停用抗生素及所有治疗肠炎的药物,只单纯给服维生素K3天,血便消失。
关于注射维生素K
为了预防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和婴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产院会给出生的婴儿注射维生素K。维生素K不算是免疫预防针,但对于预防出血症是有效的,对有肝脏疾病的婴儿,就更有意义了。
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多表现为脐带出血和消化道,严重的有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母亲有肝脏疾病的,给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是很有必要的。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多发生于纯母乳喂养儿,当母亲患有肝脏疾病时,乳儿在出生2~3个月后即可能发病。
维生素K多是注射在臀部,要求注射部位深。如果注射浅了吸收不好,注射部位可能会有包块,但没有其他异常反应。
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