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ort综合征(Alportsyndrome,NS)近年发现的遗传性肾小球疾病越来越多,但遗传性肾炎通常指Alport综合征,该病以血尿为主,逐步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常伴有神经性高频听力减低及眼部异常。
口炎(stomatitis):指口腔黏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
鹅口疮(thrush,oralcandidiasis)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污染的奶头和乳具获得感染。
疱疹性口腔炎(herpeticstomatitis):为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婴幼儿,以高热起病,临床特征以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为主。疱疹直径约2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为拒食、流涎、烦躁。
溃疡性口炎(ulcerativestomatitis):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或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的口腔炎症。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慢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伴有高热。初起粘膜充血、水肿、可有疱疹,后发生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创面覆盖较厚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或黄色假膜,边界清楚易于擦去,擦后遗留溢血的糜烂面。
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造成的食管炎症,常见症状为胃灼热、咽下疼痛,婴幼儿表现为喂奶困难、烦躁、拒食。严重时因发生糜烂溃疡或并发食管狭窄而出现呕血、黑便、持续性吞咽困难等症状。
Barrette食管:由于慢性胃食管反流,食管下端的鳞状上皮被增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抗酸能力增强,但更易发生食管溃疡、狭窄和腺癌。溃疡较深者可发生食管气管瘘。
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指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导致的食管功能性梗阻。婴幼儿表现喂养困难、呕吐,重症可伴有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年长儿诉胸痛和胃灼热感,反胃。
胃炎(gastritis):指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有害因子引起的胃黏膜或胃壁炎性病变。根据病程分急慢性两种,后者发病率高。儿童慢性胃炎中以浅表性胃炎最常见。
肠痉挛:婴儿多见,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腹部无异常体征,排气、排便后可缓解。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粘膜浸润所致的胃肠疾病,其中粘膜型与胃炎相似,但按一般胃炎治疗效果不佳。
炎症性肠病(IBD,inflammatoryboweldisease):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未定型肠炎(IC)。
婴幼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而引起的腹泻,如未消化的糖类,常见于病毒性肠炎。
分泌性腹泻:由于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而导致的腹泻,常见于见于肠毒素细菌性肠炎,如霍乱弧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等,此时可排出大量水样便。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而导致的腹泻,常见于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如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此时可排除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
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而积滞在小肠上部,使肠腔内酸度降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的细菌上移和繁殖;食物发酵和腐败,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腐败性毒性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进而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益生元:一类消化性食物,在胃、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到达结肠后被双歧杆菌发酵分解利用,能促进双歧杆菌的增长并激发其活性。常用者有寡果糖,亦称双歧因子。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指一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小儿阵发性哭闹)、呕吐、腹胀、腹部腊肠样包块、粉红色、果酱样或血性大便等。急性最常见,慢性一般为继发性。
水肿型胰腺炎:胰腺部分或全部充血水肿、体积增大,血液及尿中淀粉酶增高,临床以型为主。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进食后腹痛加重,前倾坐位或屈膝侧卧位可部分减轻疼痛。常伴恶心、呕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