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及规律体检的开展,各类“结节”的检出率不断增加,例如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子宫肌瘤等等,有的甚至表现为多个部位结节或者伴有恶性病变,即我们常说的结节体质。
“结节体质”并非中医常说的“九大体质”,而是多种体质的综合体。中医认为:甲状腺结节属中医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瘀血质、气虚质及阴虚质范畴。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压力太大,心情不好,肝气郁滞的人很多,肝郁气机不通,日久伤及心气(母病及子气),“气为血之帅”,血行不畅就容易导致血瘀的发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饮食失节,伤及脾胃或者肝郁乘脾(亦称肝胃不和。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养胃),脾虚则运化紊乱,水谷精微得不到输布而酿生痰湿;再加上久坐时缺少运动,导致气血两虚,驱邪乏力;"气为血之帅","气为气之帅",脾失健运就容易在某一个地方结块。此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可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失常而出现各种疾病。可见,结节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肝郁气机不畅,导致病邪阻滞气机,从而形成多发结节体质;结节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气郁、血瘀和痰凝共同作用所致。单纯气郁或情志不畅均可导致结节的形成,但若某一处有痰瘀,则易形成固定结节;病理产物的生成与消散,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又以血瘀为其根本。情志不遂,忧思恼怒伤阴,阴伤津耗,气血不足,津液亏虚而发病。这些因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出现气滞、血瘀、痰饮等病理产物形成肿块。最终发展成结节。结节体质早期多表现为气郁,后期多表现为血瘀和痰浊;
结节初期由于血液运行不畅和瘀血内阻为其主要病理基础,“血瘀体质”的形成与人们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慢性病、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及文化程度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血瘀体质与血液运行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血瘀证,其中以血瘀证为最常见,其次是结节体质。《国际血瘀症诊断指南》对血瘀证的定义: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舌质红紫,有瘀斑或瘀点,舌红,苔薄白,脉细数等,其中以舌下脉多见紫暗,色紫暗为主,并伴有肢体麻木,疼痛,舌下及面部,口唇和齿龈,指及(趾)端的固定性疼痛及病理性肿块或包块。主要标准为1条及以上,次要标准为2条及以下者均可作为血瘀证的诊断依据。脉见弦细无力、沉紧细数;脉象为滑数或涩。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如乳腺癌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病、冠心病心绞痛、肿瘤化疗后等。舌象以舌红,苔薄白,脉细数为主,舌质偏暗,舌体胖大,舌红,苔薄黄,脉弦为血瘀证的典型症状。对于“结节体质”患者来说,在临床上容易出现血瘀证,其主要表现为舌象的异常改变,而舌象的异常变化又与多部位结节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整体观念。本文结合个人经验分析了一些常见“结节”形成的原因以及治疗措施。1.情志不畅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指出: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结节体质多表现为气郁、气滞、血瘀、痰浊等,其发病与肝木条达畅、脾胃虚弱、邪不留滞有密切关系。痰无所生的“结节”是什么?
身体一旦出现结节呢?结节属于中医“积聚”范畴。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肿块和疼痛。结节可出现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乳腺良性病变中,如乳腺癌、乳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等。分2种情况,一是原有恶性倾向或过大已经影响到人体某一功能,医院的医师判断有必要做手术,可手术摘除;更多见的是结节小,对功能无影响,位置多见,摘除后易反复发作,应辨证论治。针对病情的不同分期,分别运用疏肝散结的方法(常与柴胡配伍,香附与夏枯草配伍,玄参与瓜蒌配伍),健脾化痰的方法(与陈皮配伍,半夏与茯苓配伍),活血化瘀的方法(与三七配伍,丹参与红花配伍,桃仁与当归配伍)进行治疗。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