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芦、柿饼、山楂球,这些诱人的美食常令人垂涎欲滴,然而,若食用不当,它们可能会化身为“胃中石”。清晨,一名23岁的女孩丽丽在男友的陪同下,医院方北院区消化内科的诊室。她面色苍白,痛苦地诉说着自己的症状:腹痛、呕吐,且食欲全无。经过刘红芬副主任的详细询问,一个关键词浮出水面——“山楂球”。原来,就在两天前,丽丽因抵挡不住山楂球的酸甜诱惑,竟然空腹一口气吃掉了整整一袋。听完丽丽的描述,刘红芬副主任已大致了解情况。通过胃镜检查,她发现丽丽的胃腔内竟然有两块巨大的胃石,占据了胃腔的二分之一,这无疑是导致她胃胀、食欲不振的罪魁祸首。随后,刘副主任运用胃镜下碎石术,借助碎石器将这两块大胃石碎成许多小碎块。在药物的作用下,这些小碎块被逐渐分解并顺利排出体外。经过这一系列治疗,丽丽终于恢复了健康。
同时,我们也提醒大家,在秋冬季节,脆柿子、红山楂等美味佳果纷纷上市,但食用时需适量,否则可能因食用不当而引发胃石等健康问题。近日,消化内科就接诊了好几位因喜爱美食而患上胃石的病人。刘红芬副主任强调,胃石的预防至关重要,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对于健康享用美味至关重要。她进一步解释了胃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胃石是由于摄入的某些动植物成分或矿物质在胃内无法消化,进而凝结成块所致。特别是柿子、黑枣、山楂等食物,含有丰富的鞣酸、树胶和果胶,在不成熟时这些成分含量更高。这些物质在胃酸的作用下,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进而沉淀在胃内。同时,树胶和果胶还会将柿核、蔬菜植物纤维等粘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胃石。
胃石形成后,患者常会出现上腹部不适、胀满、恶心或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出类似慢性胃炎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而更严重的患者则可能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不适,甚至合并溃疡。此外,部分患者可在上腹部触及到活动的质硬包块。
针对胃石的常用检查手段包括X线上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超声检查以及腹部CT等。其中,内镜检查是诊断胃石最为准确的方法,它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在检查过程中直接进行内镜下碎石术,实现诊断与治疗的同步进行。
为了预防胃石症的发生,刘红芬副主任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避免在空腹或饮酒、饮茶后立即食用柿子、黑枣、山楂等水果;其次,不宜一次性过量食用这些水果;此外,对于食管、胃术后患者、老年人以及小儿等胃肠动力较弱的人群,应避免食用这些水果;最后,在进食高蛋白食物如海鲜、肉食、奶制品前后,也应注意避免食用这些水果。遵循这些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胃石症的发生。5.避免与酸性水果一同食用,例如桔子和猕猴桃等。
消化内科(方北)刘红芬专家团队刘红芬,消化内科(方北)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会理事、肝病分会委员,以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科普分会委员。此外,她还兼任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常务委员。其团队在临床诊治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专注于食道、胃肠道、肝胆、胰腺等疾病的诊治。他们还熟练掌握多种内镜下切除技术,如胃肠道息肉、腺瘤、早癌等,以及ERCP、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等。此外,团队还擅长胶囊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胃肠动力检查,以及对乙肝、丙肝、脂肪肝等各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在肝癌、胰腺癌的海扶刀治疗、介入治疗以及脾亢介入治疗方面,他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对于重症肝炎、重症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他们同样有着深厚的专业素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