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
一、直肠的解剖
1.直肠的解剖
(1)直肠分段:直肠长度约12~px,分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上段直肠的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下段直肠全部位于腹膜外。
(2)直肠环肌:直肠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而成为肛管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可协助排便,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注意:肛管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属随意肌,可括约肛门。
(3)肛垫:位于直肠、肛管结合处,也称直肠肛管移行区(痔区),为一环状、约37.5px宽的海绵状组织带,富含血管、结缔组织及与平滑肌纤维相混合的纤维性组织(Treitz肌)。Treitz肌呈网络状结构缠绕直肠静脉丛,构成一个支持性框架,将肛垫固定于内括约肌上。肛垫似一胶垫协助括约肌封闭肛门。
2.肛管的解剖肛管长约1.5~50px。齿状线是直肠与肛管交界线。齿状线上下血管、神经支配及淋巴回流均不相同。
齿状线上
齿状线下
结构
粘膜
皮肤
神经支配
自主神经(无痛感)
阴部内神经(痛觉敏感)
动脉供应
直肠上、下动脉+骶正中动脉
肛管动脉
静脉回流
直肠上静脉丛→肠系膜下静脉→门静脉
直肠下静脉丛→肛管静脉→下腔静脉
所患疾病
内痔
外痔
淋巴回流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髂内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髂外淋巴结
检查方法
一、直肠指检的意义及体位
1.直肠指检的意义简单而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对及早发现肛管、直肠各种疾患意义重大。直肠指检可使约75%的早期直肠癌得到确诊。直肠癌延误诊断的病例中85%是由于未作直肠指检。
2.直肠指检的体位
(1)左侧卧位
(2)胸膝位:是检查直肠肛管最常用的体位。
(3)截石位:为直肠肛管手术时常用的体位。
(4)蹲位:适于检查内痔、脱肛及直肠息肉等。
无右侧卧位。弯腰前俯位是视诊最常用的方法。
二、特殊检查方法
1.肛门镜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取活组织检查。
2.乙状结肠镜检查与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组织活检,还可进行治疗。
有关齿状线解剖意义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齿状线以上淋巴引流入髂外淋巴结,以下入腹股沟淋巴结
B.齿状线以上发生的痔是内痔,以下的痔是外痔
C.齿状线以上由直肠上、下动脉供血,以下由肛管动脉供应
D.齿状线以上是黏膜,以下是皮肤
E.齿状线以上受植物神经支配,以下属阴部内神经支配
下列关于肛管直肠环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完全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
B.由直肠外括约肌组成
C.直肠指检时扪不到
D.受自主神经支配
E.由直肠内括约肌、肛提肌组成
1.A;2.A;
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
一、阑尾的解剖和生理
1.解剖
①阑尾是一条细长的盲管,长6~px,直径0.5~17.5px,起自盲肠根部,为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通常为腹膜所包绕,远端游离于右下腹腔,内腔开口于回盲瓣远侧2~75px处。
②体表投影: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处,称麦氏(McBurney)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志点。最常见(2/3)的部位是盲肠内侧,为回肠末端所盖。阑尾位置变异很大。
③阑尾神经:来自交感神经丛,与脊髓第10、11胸节相接,当急性阑尾炎发作时,表现为脐周牵涉痛,属内脏性疼痛(迟钝、模糊、定位不明确)。而当炎症累及腹膜时则表现为躯体感觉性痛(敏感、定位准确),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
④阑尾动脉:是无侧支的终末动脉,血运障碍时易发生阑尾坏死。
⑤阑尾静脉:最终汇入门静脉,当阑尾炎细菌栓子脱落时,可引起门静脉炎和细菌性肝脓肿。
⑥其他:阑尾系膜呈三角形,与回肠系膜相连,内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因其较短,常使阑尾远端弯曲而成半月形。阑尾的淋巴管引流到至结肠淋巴结。
2.阑尾生理阑尾黏膜能分泌黏液使管腔润滑,其深部的嗜银细胞是产生阑尾类癌的组织学基础。阑尾壁内有丰富淋巴组织,参与B淋巴细胞的产生与成熟。阑尾能蠕动,可将阑尾腔内的食物碎屑或粪便排至盲肠,也能吸收水分与电解质。
二、病因和病理类型
1.病因:①阑尾管腔阻塞:淋巴滤泡增生、粪石、异物、肿瘤等;②细菌入侵:G—杆菌及厌氧菌繁殖;③胃肠道疾病影响。
2.病理类型
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变早期,阑尾管腔阻塞,各层均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表面有小溃疡和出血点。
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炎症加重,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高度充血,有脓性渗出物附着。
③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病变进一步加剧,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紫黑色或黑色,可发生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
④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时,大网膜移至右下腹,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炎性包块或阑尾周围脓肿。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腹痛多起于脐周部和上腹部,6~8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呈持续性加重。
(2)其它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常很早发生,但程度较轻。盆位阑尾炎时炎症刺激直肠和膀胱,可引起里急后重感和排尿疼痛等症状。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致麻痹性肠梗阻。
(3)全身症状:早期有乏力、头痛等。炎症加重时可有出汗、口渴、脉速、发热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阑尾穿孔或并发门静脉炎时可出现畏寒、高热或轻度黄疸。
2.体征
(1)右下腹压痛:压痛点始终固定在麦氏点是阑尾炎常见的重要体征。
(2)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反跳痛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提示阑尾炎已发展到化脓、坏疽或穿孔的阶段。
(3)右下腹包块:可能为阑尾周围脓肿。
(4)其他可协助诊断的体征:
①结肠充气试验:一手压住左下腹部,另一手反复压迫近侧结肠,引起右下腹痛者为阳性。
②腰大肌试验:左侧卧位,使右下肢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为盲肠后位,靠近腰大肌前方。
③闭孔内肌试验:屈曲右髋并被动内旋,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④直肠指诊:直肠右前壁触痛,提示阑尾位于盆腔或炎症已波及盆腔。直肠前壁不仅有触痛且有饱满感或波动感,提示有直肠膀胱隐窝处积脓。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如升高不明显,则应反复检查,逐渐升高则有诊断价值。
(2)尿常规:若炎性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接近,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若明显血尿则应考虑泌尿系结石等病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转移性腹痛和右下腹局限性压痛的特点,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应与消化性溃疡穿孔、右侧输尿管结石、妇产科疾病、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鉴别。
注意:①对急性阑尾炎诊断最有意义的临床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②对急性阑尾炎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是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其阳性意义大于腰大
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③痛程较长的急性阑尾炎,可发展为阑尾周围脓肿,解题时应注意此知识点。
④阑尾炎炎症可经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门静脉→肝脏,故急性阑尾炎可引起
门静脉炎、肝脓肿。
⑤急性阑尾炎的渗液可经右下腹髂窝流至盆腔,引起急性盆腔炎。
五、并发症
1.腹腔脓肿:常发生在盆腔、膈下或肠间隙,表现为腹胀、压痛性包块及全身中毒症状。多为阑尾炎未及时治疗所致。应穿刺或置管引流,B超、CT可助定位。治愈3个月后可行阑尾切除术。
2.内、外瘘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引流不及时,脓肿可向小肠、大肠、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内、外瘘,脓液得以经瘘管排出。造影可了解瘘管走行。
3.门静脉炎:系阑尾静脉中感染性血栓脱落,沿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导致,可发展成细菌性肝脓肿。
六、治疗与手术并发症
1.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既安全,又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切口一期缝合。
(2)急性化脓、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如腹腔已有脓液,可清除脓液后关闭腹膜,切口置引流条,根据腹腔感染程度、积脓多少决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
(3)阑尾周围脓肿:阑尾脓肿尚未破溃穿孔时,可切除阑尾。如脓肿已局限在右下腹,病情又平稳,不必强求做阑尾切除术,可给予抗生素,并加强全身支持治疗,以促进脓液吸收、脓肿消退。如无局限趋势,应行切开引流术。
2.手术并发症
(1)切口感染:最常见。多因手术时污染切口、残留血肿和异物、引流不畅所致。
(2)出血:阑尾系膜的结扎线松脱可引起腹腔内大出血。阑尾残端结扎线松脱,而荷包缝合又较紧时,出血可流入盲肠肠管内,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
(3)粘连性肠梗阻:多因手术创伤、局部炎症、切口异物、术后卧床所致。
(4)阑尾残株炎:阑尾残端超过25px时,术后残株易复发炎症。
(5)粪瘘:断端结扎线脱落、盲肠壁损伤、盲肠原有结核、癌等病变。引流管硬,压迫盲肠壁引起坏死等原因造成。
七、特殊类型阑尾炎
临床特点
处理原则
婴幼儿
①病情发展快且重,早期即出现高热、呕吐等
②右下腹体征不明显、不典型,局部明显压痛及肌紧张是小儿阑尾炎的重要体征
③穿孔率达30%,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
早期手术,纠正脱水,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如有穿孔应充分引流
老年人
①症状、体征不典型,临床表现轻而病理改变重,体温及白细胞升高均不明显,容易延误诊治
②阑尾缺血坏死、穿孔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及时手术治疗,同时注意内科疾病的处理
妊娠期
①因盲肠被子宫推压上移,压痛点偏向上外侧
②因腹肌被伸直而使压痛和肌紧张等体征不明显
③因子宫增大,腹膜炎不易被局限而在腹腔内扩散
④炎症发展后易导致流产和早产
①妊娠后期的感染难控制,应尽早行阑尾切除术
②手术切口需偏高,操作要细致,尽量不用引流管,减少对子宫的刺激
③临产期的急性阑尾炎如合并穿孔或全身感染症状严重时,可行剖腹产术,同时切除病变阑尾
支配阑尾的神经是交感神经腹腔丛和
A.内脏小神经
B.第10胸神经
C.第12胸神经D.内脏大神经E.第1腰神经
阑尾易发生坏死的解剖因素是A.阑尾腔狭细B.阑尾为盲端器官C.阑尾动脉为无侧支终末血管D.阑尾腔内细菌含量大
E.阑尾扭曲
急性阑尾炎常见的典型临床表现A.阵发性右下腹痛B.腰大肌试验阳性C.发热D.转移性腹痛
E.恶心、呕吐
关于小儿急性阑尾炎,错误的是A.病情发展快且重B.右下腹体征明显C.穿孔率达80%D.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E.宜早期手术
老年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是A.阑尾容易缺血、坏死B.腹痛、恶心明显C.常有寒战、高热D.右下腹压痛明显E.显著腹肌紧张
女,27岁,妊娠4个月,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h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其治疗措施错误的是A.行阑尾切除术B.围手术期加用黄体酮C.手术切口应偏低D.尽量不用腹腔引流E.可应用广谱抗生素
1.B;2.C;3.D;4.B;5.A;6.C
胰腺炎1.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胰腺自身消化的病变过程。胰腺炎腹痛特点,常发生于饮酒或暴饮暴食后,弯腰体位可减轻。血淀粉酶起病后8h开始升高,48~72h下降,持续3~5d;尿淀粉酶升高的时间。
2.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特殊体征。血钙如低于1.75mmol/L为预后不良征兆。
3.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4.抑制或减少胰液分泌的药物。抑制胰酶活性的药物。
5.慢性胰腺炎病因,我国以胆道疾病的长期存在为主,西方国家以嗜酒为主。
6.慢性胰腺炎查体的特点为腹部压痛轻,与腹痛程度不相称。
7.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改变,特征为可见钙化斑。
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中青年女性多见,需经检查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方可考虑本病。
一、临床表现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起病隐匿。精神、饮食等因素往往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不受影响。
1.消化道症状:
①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大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②腹泻:每日3~5次,少数可达十数次。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便。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无脓血。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排便不干扰睡眠。
③便秘:粪便量少、干结,呈细杆状或羊粪状,表面可附黏液。
④其他:腹胀感,排便不净感、排便急迫感及消化不良症状。
2.全身症状:抑郁、失眠、焦虑、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3.体征:无明显体征,相应部位可有轻压痛,可扪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4.分型:①腹泻型;②便秘型;③腹泻便秘交替型。
二、诊断——罗马Ⅲ诊断标准
1.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两项:①症状在排便后改善;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黏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三、治疗
本病并无器质性病变,只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调节肠道功能和精神因素的影响。
男,25岁。间断脓血便2年,大便成形或糊状,每天1~3次,有时里急后重,抗生素治疗无效。最可能的诊断是
A.溃疡性结肠炎
B.Crohn病
C.慢性细菌性痢疾
D.肠结核
E.阿米巴肠炎
30岁男性,腹痛、腹泻半个月,大便4~8次/d,便量多,为暗红色,有腥臭味,肉眼可见血液及黏液,患者无发热,左下腹隐痛,大便镜检:WBC10~15个/HP,RBC满视野,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肠伤寒合并肠出血
C.阿米巴痢疾
D.溃疡性结肠炎
E.血吸虫病
女,38岁,腹泻1年。体检发现肛瘘,结肠镜示回盲部铺路石样改变,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结肠癌
B.溃疡性结肠炎
C.细菌性痢疾
D.克罗恩病
E.肠结核
1.A;2.D;3.D
执业(助理)类:临床、中医、中西医、口腔
护理类:护士、护师、主管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
课程体系:基础精讲、专业提升、考前冲刺、预测压题、模拟卷、
历年真题,用手机电脑学习、第一年不过第二年免费。
图书类:执业药师、执业医师全部五折销售。
职业类: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康复理疗师
学历类:成人高考、网络教育,全日制中专,百分百通过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