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解析
钱家鸣
医院
IBD诊断和治疗共识,是根据研究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指导性共识意见,对于提高IBD诊断和治疗水平,规范临床疾病管理流程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过去一年,在中国炎症性肠病学组专家们的努力之下,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修订和编写完成。
医院的钱家鸣教授,在武汉协和国际消化病大会上,介绍和解析新版“IBD共识意见”的内容。
下面请跟“情报官”一起来看看新版“IBD共识”的更新和亮点!
IBD全球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IBD发病率、患病率存在较大地区差异。与欧洲和北美洲相比,亚洲地区CD和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相对较低。
除此之外,在IBD疾病表现和药物治疗方面,东西方国家也存在差异。
一项我国真实世界CD疾病登记研究显示,C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肠瘘。而来自欧美数据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CD患者出现肛周疾病。
我国CD患者,硫唑嘌呤(AZA)是最常用的治疗药物(57.2%),平均用药剂量是1.37mg/kg;维持缓解使用最多的药物是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单抗和5-氨基水杨酸。
而欧美国家硫唑嘌昤推荐剂量为1.5-2.5mg/kg/d,5-氨基水杨酸治疗CD疗效不确定。
因此,无论是IBD疾病表现还是治疗方式,我国都存在自己的特点和国情。需要制定我国自己的IBD诊治指南和共识意见,能够符合我国疾病人群特点,符合询证证据标准,尽量做到清晰、明确、精准,达到医患共贏。
中国IBD诊治共识历程
遵循着认识、探索、循证、精准的原则,中国IBD诊治共识意见,到目前已经历程了6次更新。分别是(杭州),(太原),(成都),(济南),(广州),(北京)。
杭州全国消化疾病会议,制定慢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还没有明确提出IBD),诊断标准如下:
根据临床(腹泻、黏液血便、腹痛,少数便秘)、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三项之一(浅表溃疡、弥漫分布、结肠袋囊往往变平或变钝)、或黏膜活检诊断
根据临床和钡灌肠三项之一(结肠肠管缩短和结肠袋消失、多发溃疡或假性息肉、黏膜粗糙及紊乱)可以诊断
临床表现不典型,但由典型的肠镜检查或钡灌肠典型改变者,可诊断
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査无典型变化者,应列为疑诊,予以追踪检查
年6月,在太原举办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正式提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定义,制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
提出诊断步骤:建议多次粪便培养、涂片做鉴别诊断
重症患者要暂缓结肠镜检査
提出明确诊断标准(细化病理所见)
根据T-W评分提出轻中重活动度标准
提出疗效判断标准
年和年分别制定了2次中国IBD诊断和治疗共识,对IBD病情分期和活动指标的衡量等进行了讨论,对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了规范和细化,对于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了评价。
从年开始,中国IBD诊治共识的制定过程中使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法程序。
德尔菲法(delphi)是一种正式的共识研究方法,也被称为“名义群体法”,是国际通用的共识制定会议法,可以保证达成共识过程不受权威左右,不以专家的主观意见为基础,将推荐意见于相关证据质量联系。
年IBD诊治共识,引用Delphi法程序,邀请IBD专家、病理专家、放射专家、超声专家、循证医学专家共同参与。共识制定步骤如下:
步骤1:IBD专家分为4个工作组,每组组长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评价,确定共识意见要修改解决的问题
步骤2:各工作组成员通过网络或会议进行讨论
步骤3:IBD学组全体委员在会上针对每个工作组提出的PICO问题进行讨论,之后23位教授通过面对面记票器投票,21位教授通过电子邮件投票。
版中国IBD诊治共识解读
一、克罗恩病诊断
1.ASCA和ANCA
年共识意见补充了新的内容: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不作为CD的常规检查
ANCA对UC诊断价值
ASCA对CD诊断价值
2.腹部超声检查
年共识:腹部超声检查对发现痿管、脓肿和炎性包块具有一定价值,但对CD诊断的准确性较低,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可增加准确性。由于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对CD诊断的初筛和治疗后活动性的随访有相当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年共识:经腹肠道超声检查可显示肠壁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肠腔狭窄、肠瘘及脓肿等。
CD主要超声表现为肠壁增厚(≥4mm);回声减低,正常肠壁层次结构模糊或消失;受累肠管僵硬,结肠袋消失;
透壁炎症时可见周围脂肪层回声增强,即脂肪爬行征;肠壁血流信号较正常增多;内瘘、窦道、脓肿和肠腔狭窄;其他常见表现有炎性息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
关于超声在诊断中的价值,医院朱维铭教授团队在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腹部超声对CD活动度诊断准确率较高94%,疾病部位不同敏感性存在差异小肠CD诊断准确率最高。
3.MRE与CTE
年共识:MRE与CTE对评估小肠炎性病变的精确性相似,前者较费时,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但无放射线暴露之虑。
年共识:MRE与CTE对评估小肠炎性病变的精确性相似,前者较费时,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但无放射线暴露之虑,推荐用于监测累及小肠患者的疾病活动度
来自医院的研究结果显示,节段性小肠受累、梳齿征是CD的影像学独立预测因子。CTE联合内镜可将CD诊断的准确率从66.7%提升至95.2%。ROC曲线下面积0.,敏感性92.5%,特异性80%。
4.结肠镜
年共识:结肠镜检查和活检应列为CD诊断的常规首冼检查,镜检应达末端回肠,镜下一般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各种黏膜炎症,其中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和卵石样外观。
年共识:结肠镜检查和黏膜组织活检应列为CD诊断的常规首选检查,结肠镜检查应达未段回肠。
早期CD内镜下表现为阿弗他溃疡,随着疾病进展,溃疡可逐渐增大加深,彼此融合形成纵行溃疡。
CD病变内镜下多为非连续改变,病变间黏膜可完全正常。其他常见内镜下表现为卵石征、肠壁增厚伴不同程度狭窄、团簇样息肉增生等。少见直肠受累和(或)瘘管开口,环周及连续的病变。
5.病理诊断
年共识:没有病理诊断的描述
年共识:CD的病理学诊断通常需要观察到3种以上特征性表现(无肉芽肿时)或观察到非干酪样肉芽肿和另一种特征性光学显微镜下表现,同时需要排除肠结核等。
相比内镜下活检标本,手术切除标本可见到更多的病变,诊断价值更大。
总之,IBD诊断无金标准,要注意鉴别诊断和密切随访。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后进行内镜及组织学复查。在诊断时应该细化内镜、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
局灶性的慢性炎症、局灶性隐窝结构异常和非干酪样肉芽肿,是一般公认最重要的黏膜镜活检标本上诊断CD的光学显微镜下特点。
二、克罗恩病治疗
根据近年来新的研究结果和循证依据,年共识对上一版共识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修订,具体如下:
1.肠内营养
年共识:对重症患者可予肠外或肠内营养
年共识:重症患者可予营养支持治疗,首选肠内营养,不足时辅以肠外营养。
关于成人活动期CD诱导缓解的疗效,有研究显示全肠内营养(EEN)诱导治疗效果弱于激素,但也有研究显示EEN诱导治疗的效果与激素类似。
2.治疗前筛查
年欧美的IBD诊治共识意见,推荐在使用硫唑嘌呤(AZA)前检查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型。对基因突变者,避免使用或严密监测下减量使用。
TPMT基因型检查预測AZA骨髓抑制的特异性很高,但敏感性低(尤其在汉族人群),应用时须充分认识此局限性。
年中国共识:有条件的单位建议行药物浓度(6-TGN)测定指导调整硫唑嘌呤用药剂量。AZA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疗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6-TGN水平进行剂量调整。
研究显示,NUDT15基因多态性检测,对预测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人群骨髓抑制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高,有条件的单位使用硫唑嘌呤前可行检测。
一项全国4个中心参与、探讨中国IBD患者NUDT15基因多态对硫唑嘌呤诱导白细胞减少预测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NUDT15C.基因多态位点,预测敏感度达49.2%。
3.治疗药物监测
年共识:维持治疗期间复发者,查找原因·如为剂量不足可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如为抗体产生可换用其他生物制剂。
年共识:维持治疗期间复发者,应查找原因,包括药物谷浓度及抗药抗体浓度检测。如为浓度不足可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如为抗体产生而未合用免疫抑制剂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也可换用其他治疗方案。
之前的研究已证实,英夫利西单抗浓度和CD患者黏膜愈合程度相关,也与CD患者临床缓解率相关。
4.IBD长期管理
IBD患者危害重,复发风险高,需长期管理。充分的教育和心理支持有助于IBD患者的管理。
通过维持治疗,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努力达到:①改善维持患者的健康状况;②降低复发频率及严重程度;③预防并发症,减少住院和手术治疗;④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有研究显示,IBD患者最常见症状为疲劳、无力、疼痛及体重下降。处于活动期患者疲劳、眼痛、失眠等正状更显著。
活动期IBD患者更相信疾病的周期性,对预后消极,负面情绪多。缓解期IBD患者者治疗依从性更高,对疾病了解较多。
IBD患者进行充足的教育和心理支持,将为患者管理提供帮助。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改善症状、缓解疾病对个体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5. 血栓预防和治疗
年共识:没有这方面内容
年共识:研究显示中国IBD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1.45/10万。大量文献显示,重度UC患者活动期时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故建议可考虑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之前我国一项研究纳入例IBD患者(18个中心),分析结果显示静脉血栓发生率41.45/10万,下肢静脉血栓占54.17%,肺栓塞占12.5%,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脾静脉、肝静脉占14.58%,UC和CD患者血栓发生率无区别。
总结和展望
我国炎症性肠病的诊治面临巨大挑战
IBD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呈增长趋势
遗传因素了解不详尽
全国代表性流行病学数据不全面
危险因素因果关系不确切
疾病特点尚未明确
治疗策略尚需我国基础数据
人口结构化变化明显,致残率高、致死率高
版IBD诊治共识中,引用源于我国的研究证据越来越多,总体证据等级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对IBD的认识和探索不断深入,IBD诊治共识的制定有助于提升我国IBD疾病的预测、干预和个体化治疗能力,规范IBD诊治过程,最终使患者获益。
(本文内容基于学术会议个人听课笔记,不代表讲课专家观点,仅供个人学习交流)
本周精彩内容回顾(点击回看↓)
白细胞吸附疗法可否用于治疗激素依赖性溃疡性结肠炎
微期刊丨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
钟捷教授丨二线免疫抑制剂-上帝为你打开的另一扇窗
饮食和运动对克罗恩病患者体质的影响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评估克罗恩病回肠病变部位的组织学构成
内镜球囊扩张治疗回肠肛管贮袋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
沈水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