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侯赛通讯员冯琼
“医生,孩子拉果酱样的红便便,还不停呕吐哭闹……”近日,8个月大的小伟(化名)到医院做B超检查,发现是肠子打了“结”,患上少见的回肠套回肠又套结肠的复杂型肠套叠。
“套的肠段很长,已经到了降结肠,而且套叠包块内部有积液,肠壁水肿明显,肠壁上血流信号减少。如果不马上处理,套叠的肠管可能会发生坏死,后果不堪设想。”医院小儿外科主任林海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与患儿父母充分沟通后,该院超声科主任医师覃伶伶尝试在超声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最终避免了手术创伤,患儿住院不到24小时便顺利出院了。
什么是肠套叠?林海介绍,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相邻的肠腔内,形成肠梗阻。“4个月到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林海介绍,肠套叠占据了该院小儿外科急诊量的三分之一,每年的春季,是肠套叠的高发期,可能与这段时间内儿童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有关。
这种病例在临床上并不罕见。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苏南京一名2岁半男童吃完沙糖桔后喝酸奶,结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为:小肠肠套叠,必须禁食。
一时间,诸多媒体纷纷转载报道,似乎肠套叠跟沙糖桔和酸奶扯上了关系。肠套叠真的跟吃什么食物有关吗?
林海表示,事实上,目前有75%的小儿肠套叠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已知的25%是:肠套叠发病可能与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有关,比如病毒性胃肠炎和感冒。简单来说,就是各种易感因素导致胃肠运动节律紊乱,和吃啥无关,饿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另外,肠套叠也很容易与“吃坏肚子”或“胃肠炎”搞混,需要查体并完善相关检查来予以鉴别。所以,当孩子出现哭闹、呕吐、血便时,最好及时送医,该病的黄金救助时间为24小时。门诊中也常有误诊或漏诊现象。
林海表示,肠套叠表现为小儿阵发性哭闹,每次哭闹持续10到15分钟,逐渐加重,肚子不让触摸,不让揉,可伴有呕吐及排暗红色或果酱色大便。
“也有些孩子是一过性小肠肠套叠,会自行恢复。”覃伶伶表示,门诊中遇到肠套叠程度比较轻的小患者,她会跟父母沟通,通过必要正确手法来解套,比如逆时针揉孩子的肚子。如果自行解套不成功的,一般分两种情况处理:
一种是非手术处理,可以进行超声监视下温生理盐水水压灌肠或X射线下空气灌肠,这种情况适用于发病48小时以内,身体状况尚好者。超声或放射科医生会给孩子做温生理盐水或空气灌肠,靠水或气体的压力将套叠在一起的肠子冲出来。
“90%以上能通过灌肠治好,避免手术,只有少部分会反复发作。”覃伶伶表示,对比这两种灌肠方法,会首选温生理盐水灌肠,因为不管是从成功率还有小儿耐受性来说,都会更加有效,是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但是,对于发病超过48小时,孩子出现精神萎靡、腹胀严重、高烧等情况,或灌肠失败的孩子,需要行急诊手术。
来源:海南日报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