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回肠炎又称猪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种以顽固性或间歇性下痢为特征的疾病。该病发生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养猪不怎么用抗生素的发达欧美等国表现更严重。随着我国不断的引进新的种猪而致使该病在我国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近几年,全国各地有关该病的报道也在日益增多,而且呈蔓延态势。应该引起我们整个养猪行业的重视。
1.病原
胞内劳森菌为弯曲或直的弧状杆菌,末端渐细或者钝圆,革兰氏染色程阴性。该菌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细菌,病菌随猪的粪便一旦被排放在外界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此菌对甲醛、过氧乙酸、火碱等常规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但是对季铵盐和含碘的消毒剂则比较敏感。
2.流行病学
直接接触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病猪与带菌的猪只是该病的最主要的传染源。胞内劳森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因此啮齿类动物可为疾病的传播媒介,所以灭鼠有利于控制本病的传播。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等,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等),饲喂发霉饲料;猪场同时存在其他肠炎的病原如猪痢疾密螺旋体、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因素可促发增生性回肠炎的发生。
3.临床症状及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回肠炎、慢性型回肠炎、和亚临床型回肠炎。
3.1急性型回肠炎较为少见,多发于体重在斤左右的育肥猪和后备母猪身上。,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黄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发病后死亡率在5%-50%之间,成年猪表现发病急、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特点。
3.2慢性型回肠炎多发生于6-20周龄的猪只,猪群15%-70%的发病率,病猪腹泻拉软粪、稀薄不成形,长程现水泥色和黄色的粪便。时间可持续3天到一个月不等。具体表现为猪只群体采食量减少,日增重缓慢,营养不良,总体整齐度比较差。随着日龄和体重的增加,食欲会有所恢复,但是大多数回成为垫底的小僵猪,而且传染性极强。
3.3亚临床型回肠炎这一类猪的症状表现比较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的腹泻症状。也可能有轻微的拉稀表现,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略有下降。解剖的话可见回肠粘膜增生性病变,在回肠末端50厘米处和结肠前1/3处肠粘膜增厚,部分溃疡与坏死。
4.防治措施
4.1发现严重病猪及时淘汰处理,轻微猪只隔离对症治疗。口服补液盐和电解多维,肌注庆大霉素(或恩若沙星)和止血敏,并配合使用牲血素和VB12。
4.2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采用全进全出和严格的消毒措施,碘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是最有效的;减少转群、运输、温度、湿度、密度及更换饲料等方面的应激。
4.3病猪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添加复合益生菌调理肠道,促进消化。
4.4疫苗的选择目前只有德国勃林格公司的猪回肠炎疫苗可以选择,免疫前后各3天之内禁止使用敏感性药物,以防免疫失败。
4.5可添加的药物大多数抗生素都可以治疗该病,但是实践证明最有效的药物是太妙菌素和泰乐菌素治疗和预防效果最为突出。80%泰妙菌素(枝原净)g+15%金霉素g;或者泰乐菌素2公斤/吨。
4.6具体添加时间断奶仔猪可在40日龄左右加药预防一次;后备猪再配种使用前添加一次;育肥可在体重斤左右添加一次。采用脉冲式给药效果好。第一次剂量一定要大,然后采用维持剂量即可。一般7-10天为一个疗程。
经验与小结:该病危害不容小视,由于夏季气温高,很多猪场的供水系统会大量滋生有害细菌,常加重肠炎痢疾的发生。目前主要还是靠药物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治疗时间太晚,剂量太小都不行。必须把握好预防的最佳时机,采用突击量的做法,第一次给病原以毁灭性的的打击,然后维持常量。谨慎引种!严重的猪只不可以留作种用。
猪谷粒给您送钱了——
冬季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控
冬春季节猪场口蹄疫综合防控
猪场防疫细节之我见
猪场管理做好这七件“事”
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治新体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