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多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所引起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本病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其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小肠黏膜出血、坏死,病程短,死亡率高。
症状图
来源:赶猪网-看猪病-对症看病病原特征
C型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的厌氧性大杆菌;在不良的条件下可形成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的芽孢,芽孢多超过菌体宽度,使菌体呈梭形,故有“梭菌”之称。本菌可产生β毒素等,是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的主要致病因子。
典型症状
最急性型病猪多排血便,后躯或全身沾满血样粪便。少数病猪没有排血便即死亡。急性型病猪大多腹部膨大,呼吸困难,运动障碍;有的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浅红褐色水样粪便,病猪很快脱水、虚脱和死亡。亚急性型病猪开始排黄色软粪:继之,病猪持续腹泻,粪便呈淘米水样,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明显脱水,逐渐消痩。慢性型病猪呈间歇性或持续性下了看性下痢,排灰黄色粘液便。剖检见急性病猪常从口角流出血水样的分泌物;大部分病猪的腹部膨满,腹围增大。切开皮肤时见皮下组织干燥。小肠瘀血呈暗红色,部分肠管在瘀血的基础上发生出血面如,病性严重时整个小肠均发生出血,外观呈紫红也。亚急性病例的出血较轻,多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变化,或肠腔中含有大量气体和混有血液的内容物;有些病例的空肠壁还发生气性肿胀,有的气肿可达40厘米长,与肠壁相连的系膜中也有大量气泡。肝脏常肿大、黄染,切面上也出观大量气泡。
诊断要点
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结合流行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的确诊可釆取小肠内血样内容物或红色腹水,加等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后,离心,取上清液用细菌滤器过滤后,给小鼠静脉注射,如果小鼠迅速死亡,即可确诊为本病。
防治措施
由于本病发生急,病程短,病情严重,常来不及治疗,病猪已经死亡,因此,本病的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时可口服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每日2?3次,腹腔注射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以补充水分和能量。如有c型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血清时,及时用于病猪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方法是:口服剂量为5-10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若与青霉素等抗生素共同内服,效果更好。本病主要依靠平时的预防。首先要加强对猪舍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产房和分娩母猪的乳房应于临产时彻底消毒;有条件时,母猪分娩前1个月和15天,各肌内注射C型产气荚膜梭菌氢氧化铝萌苗或仔猪红痢干粉菌苗1次,以便使仔猪通过吮乳获得被动免疫。鉴于C型产气荚膜梭菌仅在胃肠道内停留和繁殖,而不进入血液和组织,因此,对妊娠母猪,于产前15天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氧氟沙星等),连喂5?7天;停药5天;于分娩前2天,更换添加另一种抗生素,连续饲喂7天,也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鉴别诊断
诊断本病时应与一些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相鉴别。猪传染性胃肠炎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以仔猪多发且病情严重,病猪呕吐,排出污秽不洁的水样便,仔猪多因脱水、自体中毒而死亡,成年猪一般不死亡。猪痢疾主要感染3月龄的仔猪,其腹泻主要表现为拉血便,在稀便中常混有血凝块、黏液和坏死组织片的混合物。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出生几小时至1周龄的仔猪,以排出黄色稀便为特点,死亡率高。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糨糊样稀粪,带有腥臭味为特征,发病率较高,病死率较低。
[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高庄主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