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年,卒于年。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年,悬壶北京。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年,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五)
赵友琴、汪逢春救治烂喉(疒丹)痧的经验
赵师的父亲赵友琴先生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救治了许多烂喉(疒丹)痧患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赵师的老师汪逢春先生擅长温病治疗,对烂喉(疒丹)痧有独到见解。现将二人辨治烂喉(疒丹)痧的经验分述于下,以备参考。
赵友琴先生辨治烂喉(疒丹)痧的经验
温邪化热,深入营血,郁于肌表,发为温疹,遍体隐约,舌干绛液少,脉弦滑急数,心烦不寐,咽肿且痛,大便未解,此为温疹重证,阴分大伤,出而未透,亟以凉营育阴宣透为务。
生地黄一两,玄参一两,蝉衣一钱,僵蚕二钱,连翘三钱,银花一两,生石膏一两,知母三钱,鲜石斛五钱,鲜芦根一两,安宫牛黄散三分,二次分冲。
汪逢春先生辨治烂喉(疒丹)痧的经验
温疹一涌而出,壮热口渴,遗体红晕,舌绛且干,肥刺满布,苔黄垢厚,脉象滑数,面目口唇皆青,心烦,夜不能寐,此属温毒化热,胃肠积滞尚重,深恐神昏致厥,饮食寒暖,皆须小心,防其增重,禁用风药。
连翘四钱,忍冬藤一两,赤芍三钱,紫草三钱,地丁三钱,大青叶一两,元参五钱,焦麦芽四钱,犀角粉一分冲服。
(汪逢春先生是本世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北京地区“四大名医”之一)
温毒
急性颌下淋巴结炎
张某某,女,24岁
该患者就诊时发烧九天,体温波动于38.5℃~39℃之间,颌下有一5cm×5cm大小之肿物,西医诊为“急性颌下淋巴结炎”,用青霉素、四环毒效果不佳。现患者发热不退,仍觉恶寒,面色黯黄,颌下有一包块,大如鸡卵,质地坚硬,按之疼痛,皮肤不红,护之亦不灼手,咽喉红肿而痛,纳谷不甘,大便三日未解,脉沉弦而数,按之有力,舌红苔白根腻。此属火郁三焦,少阳枢机不利,气血壅滞而成,拟升降散加散。
白僵蚕3克(为末,冲服),蝉衣6克,片姜黄10克,生大黄6克,柴胡6克,金银花10克,皂角刺5克,黄芩10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三付。
药后热退身凉,诸症霍然,顽下肿物仅有枣核大小,唯食纳不甘,乏力。以竹叶石膏汤、益胃汤加减收功。
:颌下核起而肿痛,伴发热恶寒,咽红肿痛,大便秘结,是感时邪毒气,俗称时疫疙痞是也。症属热壅于内,三焦不利,气血壅滞,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故升降散疏利气机,流行血气,加柴芩疏解步阳枢机,金银花清热解毒,皂角刺消痈破结,桔梗、甘草清咽利膈。服药三付,不仅热退身凉,而且颌下肿块消散大半。升降散之善治时疫,消肿散结,历用不爽,亦在于先生善于加减化裁也。
高热昏迷
老年肺炎
刘某,女,78岁,于19拈年儿月15日初诊。
患者高热40余天。自10月初因感冒发热,咳嗽,有黄色粘痰,胸痛,校医室诊断为“老年性肺炎”,经用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以及中药等治疗月余,咳嗽减轻,痰亦减少,但仍持续高热不退,腋下体温:上午37.5~38℃,下午至晚上39~40,5℃,近几天来并出现心烦急躁,时有谵语,转诊于赵老。现症;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口干渴而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数日未行,舌红绛少苔,脉沉滑细数。听诊:两肺底部大量湿性罗音,体温39.5℃。辨证:热邪蕴部,壅塞肺金。治则养阴清热,宣郁肃降。药用苏叶子各6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沙参10克,枇杷叶10克,黛蛤粉10克(包煎),炒莱菔子10克,焦麦芽10克,茅芦根各10克。
10月18日,服上药3剂,发热见轻,神清、夜寐转安,但见咳嗽痰多,舌红绛苔薄,脉滑数,小便黄,大便排出几枚如干球状,体温℃。仍余热未尽,前法进退。药用炒山栀6克,淡豆豉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远志肉10克,浙皿母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
服上方三剂,热退身凉,咳嗽痰止,夜寐较安,二便正常,又服4剂而愈。
,老年性肺炎比较难治。此患者年愈七旬,正气已衰,又患肺炎,肺热壅盛,肺失宣降,热郁不发。本应清热养阴、宣部化痰、扶正祛邪,而观前药多是苦寒清热、消炎泻火之属,反徒伤正气、阻塞气机,致使痰热内陷入营。赵师用养阴清热,佐以透热转气之法,以沙参养阴、扶正气,用苏叶、苏子、前胡、杏仁宣通气机,黛蛤粉清热消痰、祛邪气,莱菔子、焦麦芽消食导滞。仅服三剂,热郁渐解,神志转清。但见咳嗽痰多,乃气机得宣,内陷之痰由里排出。因此在前方基础上又加炒山栀、淡豆豉苦宣折热去余邪,麦冬、沙参养阴生津扶正气,加远志肉、浙贝母止咳化痰。前后共服6剂,已延40余天的老年肺炎得以痊愈。
流行性感冒
陈某某,男,80岁
发热时重时轻,曾服治感冒之剂,半月来未能好转,困其年老体衰,缠绵已十六日。昨日高烧昏迷,体温38.9℃,大便4~5日未行,顷诊两脉按之弦滑而数,关尺有力,舌苔老黄根厚,一派温热内陷,阳明腑实之象。虽年已杖朝而邪热腑实内聚,日久津液已伤,必须通腑泄热,开郁展气,佐以生津之法,仿牛黄承气汤。
僵蚕9克,蝉衣6克,姜黄6克,前胡3克,杏仁9克,元参24克,竹叶3克,生大黄粉1.5克分二次药送下,安宫牛黄丸一丸分化,二付。以大便得通即停药。
连服二付之后,昨日大便畅通一次,今晨小汗,身热已退至37.1℃,神志已清小便短黄,夜寐甚安,两脉已起,中取弦精,数象已退,舌苔黄而不老,质红较前有液,老年温病,阳明腑实,气机不通,连服牛黄承气,大便通而神志开,再增甘寒增液,益气通幽之法。
细生地15克,元参15克,沙参15克,麦冬9克,前胡3克,杏仁9克,瓜蒌24克,枳壳9克,二付。
甘寒育阴增液之后,神志清爽,大便今日又通一次,连日夜寐甚安,脉象渐渐有神,舌苔已化,胃纳渐佳,体温正常,再以调理中焦为法。
北沙参15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杭白芍24克,陈皮6克,鸡内金9克,生苡米24克,焦麦芽9克,三付。
药后家属前来告知患者已完全康复,问尚须服药否,遂嘱只进食易消化食物,清淡为佳,以养胃气,即可无虞。
:结阳明腑实之候,故断然用牛黄承气攻下热结。因其年高病久,故又嘱其得便通即停药。二诊使改用增水行舟之法。正是当大胆时便大胆,该小心处须小必。孙思邈所谓胆大心细,行园智方,此其谓欤!
病毒性脑炎
邹某某,女,25岁
发热已半月,由于经济情况过差,无力求医,从昨日起开始高烧昏迷抽风,遂请往诊。顷诊两脉细弦而数,高烧昏迷,形体削瘦,极度营养不良,头胀痛,躁扰不安,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舌绛干无藏,质老,苔根略厚,唇焦色紫,大便三日不通小溲色赤。西医检查怀疑为病毒性脑炎。
素体阴虚血少,温邪蕴热直追血分,热邪上蒸则头胀头痛。热扰心神则昏迷躁动,血虚肝阴失养,筋脉拘急,故手足抽搐而颈项强直。此营热动风,血少筋急,必须清营热,佐以凉肝熄风方法。正虚邪实,深恐本不胜病,备候高明政定。
细生地30克,生白芍孔克,茯神9克,桑叶9克,钩藤12克(后下),川n1母6克,菊花9克,珍珠母30克(先煎),羚羊角粉0.6克(分二冲服),二付
药后身热渐退,体温38℃,抽搐未作,神志已渐清醒,今晨大便一次丽干,小便黄少,昨夜渐能入睡,两脉细数无力,弦势已减,舌苔干势已缓,质仍绛,头仍痛,口千不欲饮,唇紫且干。体质薄弱,血虚已久,温邪蕴热,阴分大伤,药后肝热已减,抽搐未作,热在营血,阴虚津亏,再以养血育阴增液,清心安神定抽,病势深重,防其厥变,诸当小心。
鲜生地30克,生白芍24克,鲜石斛30克,晚蚕砂12克,知母9克,元参18克,丹皮9克,钩藤12克,鲜茅芦根各30克,羚羊角粉0.6克(分二次冲服),二付。
身热渐退,日哺仍重,体温37.6℃,四天未抽,神志清醒,言语对答正确。昨日大便又通一次,色深不多,小便新畅,夜寐安,两脉细弱略数,沉取似有弦象,舌已渐润,逝尖红,根略厚。温邪渐解,营热己清,胃肠滞热,化而未清。再以养血育阴,兼化滞热,以退哺热。饮食当慎。
淡豆豉9克,香青蒿6克,鲜生地30克,生白芍24克,元参15克,丹皮9克。钩藤9克,鲜茅芦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二付
哺热已退净,体温正常,胃纳渐开,二便如常,舌苔已化,脉象细弱,温邪蕴热已解,胃肠滞热已化,再以疏调胃肠,以善其后。
北沙参12克,细生地24克,白芍15克,焦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砂仁1.5克(研冲),五付
药后胃纳大增,精神体力渐复。嘱其清淡饮食,休息一周,即可恢复工作。
:素体阴血不足,复感温邪,深入血分,热盛动风,病厦厥阴风木。阴伤是本,风动为标,治当标本兼顾。故重用生地黄,白芍药养阴柔肝,合入羚角钩藤汤凉肝息风,药中病机,故药后即神清风定。二诊即增加育阴之力。三诊以其低热不退,日哺为甚,辨为胃肠滞热,遂加入疏调肠胃之药。终以调理脾胃收功。全案治疗以育阴为主导,随证变药,既体现了温病存阴的原则性,又体现出随证治之的灵活性。
昏迷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王某某,男,79岁
病史:持续性尿频尿急已两个月,近两周加重,于年2月8日入院。患者年9月忽然出现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经膀胱镜检查诊为膀胱癌,年u月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近两个月来尿频,两周前发烧39.5℃,五天后体温才有所下降,但咳嗽加剧,痰黄粘,呼吸不畅,诊断为肺炎。同时尿频愈甚,排尿困难,以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收入院。
有高血压病史二十余年,过去血压经常在/l00毫米汞柱,年曾患右手麻木。
入院时体温37.5℃,脉搏84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70毫米汞柱。发育营养中等,神清合作,表浅淋巴结不肿大,肝脾未触及,前列腺两恻叶增大,中间沟消失,表面光滑。
化验;白细胞:/立方毫米,中性细胞;72%,杆状核细胞16%,单核细胞9%,血红蛋白11.3克,血钠毫当量/升,血钾3.67毫当量/升,氯化物毫克“,血糖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47容积%,非蛋白氮46毫克%,尿检:蛋白(++),糖(士),白细胞50~60个/高倍视野,红细胞2~3个/高倍视野。
心电图提示:间歇性频发性房性早搏,左前柬支阻滞,弥漫性心肌改变。×线检查:有慢性支管炎伴感染表现。
入院诊断: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膀胱癌术后肺炎、冠心病。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抗感染治疗,先后用红霉素、白霉素、万古霉素及中药清热解毒,但感染未能控制?白细胞增至~n,/立方毫米,中性细胞82%,尿检结果也未见改善,神志不清,重病容,心率次/分,有停跳,血压不稳,忽高忽低,肺部病变亦未改善,2月17日在痰里找到酵母样菌,病情重笃,于2月17日邀赵师会诊。
身热不退,面色黧黑,形体消瘦,神志昏沉,咳嗽痰黄,气喘气急,脉象细小沉弦按之不稳,且有停跳。舌绛千裂中剥,唇焦齿燥,七~八日未进饮食,全靠输液输血维持。
辨证:患者年逾古稀,下元已损,热病已久、阴津大伤,痰热内追,热邪深入营分浦所服药物全属寒凉,气机被遏,肺失宣降,郁热内迫,营阴重伤,致使昏迷谵语,舌绛唇焦咳喘痰鸣,形消脉细,诸症丛起。暂以养阴之法求其津回而脉复,用宣气机开疲郁之药以冀营热外透。
处方:生白芍15克,天麦冬各6克,沙参20克,元参15克,石斛10克,前胡6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黛蛤散12克(包),川贝粉3克(冲),羚羊角粉0.5克(冲),服二剂
服药后喘咳轻,神志苏,知饥素食,脉搏80次/分,患者欣喜万分,吃面汤两碗,蛋羹两份,西红柿加糖一碗。入晚病情突变,呕吐频作,头昏目眩,血压上升,阵阵汗出,遂陷昏迷,舌绛中裂,两脉细弦滑数。
辨证:此属食复。一诊神清知饥,营热已开始外透于气,是属佳象。然久病之躯,胃脾俱弱,饮食不慎,过食,滞于中焦,阻塞气机,壅遏生热。呕吐频频,复伤阴助焚,且郁热上蒸包络,与痰热相搏,上蒙清窍,内闭心包,致使病情急转,神志昏迷,舌绛中裂。再拟甘寒养阴,涤痰开窍,兼以化滞和胃,宣展气机仍希有透热转气之机:
处方:生地15克,玄参15克,麦冬10克,沙参15克,牡蛎30克,石斛10克,菖蒲6克,杏仁10克,黛蛤散10克(包),珍珠母20克,焦谷芽20克,竹茹6克,服二剂。
另;安宫牛黄丸半丸,分两次服。
药后神志已请,体温正常,心率不快,血压平稳,两目有神,舌绛有津,薄苔渐布,两脉渐起,细数已减,咳喘皆平。此属内窍已开,营热开始外透,且胃津已回,痰热渐除,再以原方进退。
处方:沙参15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五味子10克,远志10克,茯苓10克,黛y自散10克,杏仁10克,鸡内金10克,服二剂
舌绛已去,薄白苔生,神色皆好,二便如常,唯皮肤作痒,心烦难寐,此乃阴分未复,虚热扰神,拟复脉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处方:白芍15克,山药10克,阿胶10克(烊化),沙参15克,白扁豆10克,远志10克,海蜇皮10克,马尾连3克,鸡子黄2枚(搅匀冲),服三剂
药后已能下床活动,饮食及二便正常,×线检查“两肺阴影吸收”,血常规化验正常,调理数日痊愈出院。年后随访一切正常,已上班工作。
本案患者年逾七旬,正气已衰;且膀胱癌手术后,气血大伤,热邪久羁,津液耗惫。近患肺炎、泌尿系感染,叠进中西药,全属寒凉,遏阻气机,肺不宣降,津液不布,遂成痰浊。本证属热邪入营漕阴重伤,且肺失宣降,痰浊阻滞气机。所以初诊即以白芍、生地、麦冬、元参、沙参、石斛等甘寒生津,即王孟英所说:“阴气枯竭,甘寒溺润,不厌其多,”因“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本案始终抓住地这一点,“刻刻顾其津液,”以保生机不绝。以羚羊角清营分之热;因痰浊阻滞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入营之热不得外达,故以前胡、杏仁、川贝、黛蛤散宣降肺气以化痰浊,黄芩清气分之余热,舍以畅营热外达之路而透热转气所以服后神清知饥,均为营热外透的标志。
二诊为食复。因食滞中阻,郁热上蒸,不仅阴伤,且有痰热蒙蔽心包之势,故除甘寒养阴之外,又加安宫牛黄丸以开内窍之闭,并加化滞和胃之品,宣畅气机,导营热外达,服后舌质虽绛有津,薄苔渐布,神志转清,均说明营热已开始外透。
两诊虽为同一病人,但因造成气机不畅,营热不能外透的原因不同,所以作为透热转气的用药也随之而异,温热一旦透转,则按其证辨证论治。
:赵师认为叶氏“透热转气”法适用于温病任何阶段,透转的目的是给邪气以出路。温热邪所乃无形之邪,必凭藉有形而胶固难解。故欲使透热转气,必分析找出不能透转的原因,而后针对性用药。本案两用透热转气法,初诊神昏,乃因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故治用宣肺气化痰浊以为透热转气之法,服后神即转清。二诊时患者贪食过多,以致食复,复陷昏迷,此为食滞中焦,气机不畅,故于方中加入消食导滞之品以为透热转气之用。服之热退神清。可见透热转气用药原无定法,但总以调畅气机,令三焦通畅为要,则邪气自能透转外泄矣。
麻疹
麻疹合并肠炎
方某,男,4岁
麻疹透见四日,昨日大便作泄,日行五、六次,便中带有脓血,身热较甚,体温38.4℃,神志欠佳,腹中作痛,大便气坠不畅,家属焦急特甚,故夜间来寓求医。
望之遍体麻疹透发甚佳,体温38.5℃,两手指纹色紫至气关,两手脉象滑数有力,尺部滑实,舌苔黄厚。小便短少,观其大便色深黄粘稠,似带脓血,腹中微痛,仍时咳嗽,夜问不能安静睡眠,手足心灼热特甚。此温热卫营合邪,疹毒特重,病中饮食失当,胃肠积滞蕴郁化痢,属麻疹合并痢疾之证。治须外以宣透其疹,内以泄化其滞,切不可再予饮食,必须慎食忌口,否则因循增重,而导致本不胜病。嘱病儿之母,一定只吃点稀粥,俟烧退痢愈,始可逐渐增些饮食,否则仍变坏证,莫谓言之不预也。
荆穗炭3克,葛根15克,黄芩4.5克,黄连3克,生甘草3克,焦山楂6克,二付
身热渐退,体温℃,神志甚佳,麻疹似将透齐,昨日大便三次,后坠沉重已减,大便仍粘色深,腹痛亦有好转,两手指纹紫色较淡,已降至风关,两手脉象滑数,咳嗽较前大减。麻疹透齐已还,胃肠积滞渐化,舌苔黄厚渐轻,再“疏调胃肠,兼以导滞。
荆穗炭3克,葛根1.5克,黄连3克,赤芍6克,黄芩3克,炙草3克,焦山楂6克,二付
身热已退净,体温36.5℃,麻疹已愈,腹泄未作,昨目大便已正常,仅一次,夜间睡眠甚佳,指纹已降至风关,脉象濡滑。疹邪已愈,胃肠滞热亦轻,再以调理胃肠,以善其后,饮食寒暖千万小心,忌生冷荤腥之物。
蝉衣3克,僵蚕3克,黄连3克,焦麦芽6克。炙草3克,二付
诸恙皆愈,眠食如常,体温36.6℃,指纹脉象皆如常。停药慎食二周,避风凉,慎起居,以清淡饮食为消息善后之法。
,本例属麻疹合并肠炎,虽疹已透出,然洁不如法,必致内陷,则成逆证。故治疗宜将两顾。外以宣透其疹,内以清肠治痢。方选葛根芩连汤,一举两得,葛根有解肌透疹之功,芩连奏清肠止痢之效,加荆芥炭引入血分,仍具升和之力,焦三仙消导食滞,而除作痢之本,组方严密,投之即效。二诊、三诊均宗其法进退而愈。此案中值得玩味之处还在于强调忌口,不但病中忌之,病后嵌然当忌。先生嘱咐再三,用意至深。麻疹兼痢,全属滞热,是小儿常见之温病。经云“热病稍愈,当何禁之?曰: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凡温热病之治,例皆仿此。
肺痈
大叶肺炎一
崔某,男,58岁,于年10月9日初诊。患者自二周前困患感冒,自觉发冷发热一天后出现咳嗽有白泡沫疲,胸痛胸闷,医院就诊,检查血白细胞20/mmsup3/sup,中性80%,×线片示右下肺大片浓密阴影,提示左下肺炎,用抗生素治疗一周,仍高热不退,症状加重,病人要求请赵老会诊。诊时见z身热恶寒,阵阵汗出,咳嗽气喘,痰多黄浊;胸闷且痛,舌质紫暗,苔白腻垢厚,脉濡滑且数,体温38.5℃。
辨证:痰湿郁热互阻,肺失宣降。
立法:清热化痰,宣郁肃降,防成肺痈,饮食清痰,忌食辛辣肥甘。
方药;苏叶子各10克,前胡6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茅芦根各10克,冬瓜仁10克,苡米仁10克,葶苈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海浮石10克。
10月11日
服上方3剂,咳嗽气喘、发热胸痛见轻,唯咳吐大量脓痰,腥臭无比,体温37℃。肺痈已成,用清热化痰,活瘀解毒消痈方法。处方z苇茎30克,桃仁6克,冬瓜仁20克,苡米仁10克,葶苈子10克,黄芩6克,苏叶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枇杷叶10克,瓜萎仁3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牛蒡子10克。男加西犀黄丸6克,分二次服。
10月21日
服上方5剂,热退,痰量减少,臭味减轻。又服5剂,咳嗽脓痰以及臭味皆止,精神振作,纳食较佳,舌红苔白,胸透(一),体温36.5℃,血白细胞5/mmsup3/sup,中性70%。肺痈已愈,饮食当慎,防其复发。再以宣肺肃降,养阴清热方法。药用z杏仁10克,前胡6克,浙贝母10克,苇茎30克,沙参10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炒莱菔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服药10剂,以巩固疗效。
;肺痈是一种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病证舭患者平素嗜酒不节,恣食厚味,湿热互结,上蒸于肺,肺失清肃,宣降不利,又复感燥热之邪,内外之邪相引,蕴部成痈,肉腐血败成脓。在治疗上必须分层次按阶段辨证施治。但是,无论是哪一期,哪一阶段,宣展肺气,保持气道通畅,贯彻始终,此乃赵师治疗肺痈的总原则。不单纯是在用药上注意,饮食调养尤为重要,饮食宜清淡,忌一切辛辣厚腻以及助湿生热之品。另外绝对卧床休息并非上策,须适当的活动,有利于痰的排出,促进康复。
大叶肺炎二
姚某,女,56岁
发烧7~8天,体温38.3℃,咳嗽,头痛,咽红,痰吐不爽,曾服止咳糖浆、复方甘草合剂、咳必清、枇杷露等,咳嗽未减,身热不退,今晨咳嗽胸痛,吐脓血数口,味臭且粘,继则痰中带血,胸胁作痛。舌苔黄腻,质红且干,两脉弦滑而数,大便略干小便不多色黄,心烦口渴。此风温蕴热,互阻于肺,发为肺痈,可用千金苇茎汤法加减治之。
鲜苇茎60克,冬瓜子30克,桃仁10克,苦桔梗10克,薏苡米25克,生甘草10克,甜葶苈3克,犀黄丸6克(分两次药汁送下),二付
身热渐遢,体温37.5℃,咳嗽渐减而痰血亦轻,痰吐味臭,两脉弦滑略数,胸中时时作痛,舌红苔腻浮黄且干,肺痈重证,再以清肃化痰,逐瘀排脓。
鲜苇茎60克,冬瓜子30克,前胡3克,川贝母1O克,杏仁泥10克,桃仁10克,薏苡米25克,苦桔梗10克,生甘草6克,黛蛤散12克(布包),犀黄丸6克,三七粉1.5克(分两次药汁送下),三付。
前方连进三剂,身热已退净,体温36.9℃。咳嗽大减,痰吐甚少,已无血脓臭味,自觉胸痛亦止,两脉弦滑,数象亦差,舌红苔腻略黄,饮食二便如常。改用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品。
鲜苇茎60克,桃仁6克,茜草10克,川贝母6克,薏苡米25克,赤白芍各18克,北沙参25克,犀黄丸6克,三七粉1.5克(分两次药汁送下),三付
身热退而咳嗽亦止,脓血臭痰未再吐,胸痛已止,舌脉如常,病已向愈,议用平调脾胃为善后之计,不可骤用温补,以防死灰复燃,辛辣油腻亦忌。
茯苓10克,北沙参18克,生白术6克,炙甘草1O克,白扁豆10克,生熟薏米各12克,冬瓜皮子各15克,五付
药后诸症悉平,饮食二便正常,胸透亦已复常,脉软舌净。嘱其休息两周,即可恢复工作。
:肺痈一症向来归于内科,其实当从温病治之。其为风温蕴热,互阻于肺,热壅成毒,发为痈脓。治用千金苇茎汤加味,其犀黄丸之用,最为得力,足补苇茎解毒之力不逮之缺憾。
肺痈之治,当辨其脓成与未成,溃与未溃,一般当分四期治之。赵师有家传四法,兹录之以备参考。
初期:肺痈未成,发热微恶风寒,兼有咳嗽,喘憋,痰多微黄,胸痛,苔薄黄,脉浮数。治以辛凉清解,肃肺化痰,可用:
薄荷3克,前胡6克,贝母12克,杏仁10克,苏子10克,黄芩10克,生石膏12克,鲜芦茅根各30克。
中期:壮热不恶寒,咳喘,痰黄稠,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以泄热化湿,肃肺消痰,可用,
甜葶苈6克,前胡6克,黄芩10克,桑白皮12克,皂角6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银花15克,贝母10克,醒消丸6克(分二次服)
极期:壮热,咳喘胸痛,吐脓血痰,或脓臭痰,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以清化痰热,活血通络,可用:
鲜芦根90克,冬瓜子30克,桃仁6克,苡仁30克,鱼腥草30克,甜葶苈3克,黄芩10克,皂刺3克,银花30克,犀黄丸6克(分二次服)
后期:余热不退,脓痰渐净,神疲气短,苔薄质红而瘦,脉细弦小数。治以甘寒养阴,活血通络,可用:
南北沙参各30克,麦冬10克,见母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生黄芪12克苡仁30克,赤芍10克,地骨皮10克,桑白皮10克,丹皮10克。
咳嗽
支气管炎一
钟某,男,2岁半
阵阵呛咳,喉间痰鸣,夜间为甚。病由感冒而起,历经半年未愈,迭服中西药物,疗效欠佳。西药抗生素,镇咳剂,中药小儿清肺、蛇胆川贝、止咳枇杷等,服之甚多,又曾服中药汤剂益气健脾等。近日咳嗽增重,纳食减少,面色暗滞,指纹色红,脉象滑数。此肺家郁热,因服寒凉被遏,致肺失宣降,上逆为咳。先用宣肃化痰方法,肺气宣,郁热散,其咳自止。
苏叶子各6克,前胡6克,白前6克,浙见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6克,茅芦根各10克,五剂。
上药服至三剂,咳嗽全止,喉间已无痰声。继用前方,加焦三仙各10克,以和胃气。又服5剂,纳食大增而痊。
,小儿感冒咳嗽,本可一药而愈,奈何迁延半年之久,大概皆惑于炎症之说,而频用寒凉之剂,或滥用西药抗生素。或家长不知,听任患儿恣食冷饮,致肺中郁热被遏,不得宣散,故久咳不已。《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咳嗽一症,肺之疾也。患咳者,勿令受寒冷刺激,勿恣食冷饮食物,勿服寒凉之药。治咳之要,以宣散为主,故曰宣肺止咳。此治感邪咳嗽之法,内伤虚咳不在其例。
支气管炎二
董某某,女,29岁
秋令感受燥邪,肺先受之,故干咳无痰,口唇干燥,心烦微渴。脉象弦细略数,舌红苔少且干,素体阴亏,津液不足,用清燥救肺方法。
沙参10克,麦门冬10克,阿腔10克,(烊化分兑),知母10克,浙川贝母各6克,花粉10克,瓜萎皮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七剂。
上方服七剂,干咳即止。
:此为肺燥咳嗽,大法润燥与宣肺并举,不宜过用凉药,防止凉遏气机,更增其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