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三月三地菜除了煮鸡蛋,还可以这么

文章来源:肠炎性包块   发布时间:2021-7-9 12:29:56   点击数:
 明天是农历三月初三,老百姓有“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这个传统习俗来源于多年前的古老节日——上巳节。古时这一天要举行重要仪式以消灾辟邪,祈求吉祥平安。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院刘绍贵教授介绍:煮鸡蛋的地菜就是荠菜,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它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荠菜,亦名护生草、地菜、鸡心菜、净肠草等,作为药用首见于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医认为,荠菜味甘、淡,性偏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肝明目、健胃消食之效,可治疗因湿热导致的泄泻、痢疾、小便不利,以及吐血、咯血、尿血、崩漏、目赤疼痛、小儿疳积等。民间食用荠菜的历史相当悠久,《诗经》《礼记》中均有记载,取其护生、养生之长。因其在阳春三月已生长较为茂盛和鲜嫩,故多被采食之,尤其在江南广大地区一直流行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即将荠菜洗净,与黄豆、路路通或生姜、红枣一起鸡蛋煮服,吃蛋和黄豆或红枣,并喝汤。也可以取粳米~克煮粥,将熟时放入洗净切段的新鲜荠菜60~克,稍煮,加盐调味即成,此荠菜粥很适合饮食积滞、食欲不振的人。现在人们最常做的是用鲜嫩荠菜包饺子,堪称春季时鲜。不过要注意的是,荠菜性凉,脾胃虚寒者不宜大量食用。另外,将荠菜晒干研粉,洒入凉席之下,可预防蚊虫叮咬;取干品煮水外洗皮肤,还可治疗湿疮。

据了解,地菜煮鸡蛋可以祛风湿、清火,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即一些流行性疾病,如流行感冒、流脑等。特别注意:做地菜煮蛋时,切记不要加食盐,因为加食盐后它的药用效果大打折扣了。

营养价值地菜虽是野菜,但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而且钙、铁的含量也比较高,具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利尿消肿之功效。“三月三,地菜煮鸡蛋”,是江南一带的俗话。三月三前后一周,都可享用“地菜煮鸡蛋”。食用药效地菜即荠菜,别名野荠、地菜、护生草、鸡心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带根全草,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传统佳蔬。据说它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荠菜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民间有“三月三(农历),荠菜赛灵丹”、“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由此可见荠菜煮鸡蛋药用功效。中医认为,荠菜性味甘、凉,入肝、脾、肺经,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利尿消肿之功效。《名医别录》言其“主利肝气,和中”。《千金·食治》言其“杀诸毒,根,主治目涩痛”。《食经》言其“补心脾”。《陆川本草》言其“消肿解毒,治疮疖,赤眼”。药理研究表明,荠菜含有类似麦角样成分,有催产素样作用,其浸膏对动物离体子宫和肠管均有明显收缩功能。荠菜提取物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其疗效优于芦丁,而且无毒性。荠菜还含有荠菜酸,能缩短凝血时间,故又被广泛用于内伤出血、咯血、产后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便血、尿血、消化道溃疡出血、视网膜出血、牙龈出血等。近年来,荠菜入药,用来治疗胆石症、尿石症、乳糜尿、胃溃疡、痢疾、肠炎、腹泻、呕吐、目赤肿痛、结膜炎、夜盲症、青光眼等,均收到了较好疗效。

三月三

从传统的角度出发,这一天被称为“上巳节”。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大臣主张历法改革,巳节的节期正式被改为农历三月初三,一些地区也将其称为“重三”或“三月三”。

后来巫术说法的流传,这一天也被人们赋予了“凶险”的寓意。道教净明派祖师许真君在降伏蛟龙的时候,发现有一条蛟龙和其他的大有不同。除了内心特别善良之外,自己也非常小,许真君决定饶它一命。随即也是斩断了它的尾巴,任它离去。

这位蛟龙念许真君的好,但又一直找不到他,决定好好践行自己的孝道。每年农历三月三的时候,这条斩尾的蛟龙总会探望其母。龙在出现的时候会有大风大雨的陪伴,必然也会导致恶劣天气的发生。为了避免“天灾”对个人的影响,老祖宗自然也是不建议人们前往河岸。

其实我们从实际角度出发也不难理解,随着温度的增加,三月三时正值冰雪消融。许多生活在下游地区的居民,可能会引起春汛等自然灾害。特别是那些海拔较高的地方,大量的水分顺势而下。强大的水量冲击,有的房子都会瞬间夷为平地,更别说你的人身安全。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ke001.com/zspj/25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