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C情报局
确诊后已多活了14年,我与患肺癌父亲都做了什么?核心提要:1.肺癌筛查是早期发现肺癌的重要举措,建议年龄>40岁且长年吸烟、有肿瘤家族史的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LDCT);年龄>50岁的普通人群每年做一次LDCT。2.不是所有肺结节都是肺癌,根据不同的病灶直径,确诊恶性肿瘤的概率也不一样。患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选择医院就诊,可以避免产生过度治疗。3.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完善,非小细胞肺癌或不再是绝症,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尝试相关治疗方案。4.面对家人患癌,关怀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需要及时与家人保持沟通交流。情绪的转变和心态的调整,有利于更好帮助病人应对疾病。编者按:当医生的家人患癌症后,医生如何给家里人治疗、诊断,做决定?这是让很多普通民众好奇的问题。医生,除了自己的职业身份外,还可能也是患者,或者是患者的家属。兼具这三重身份的他们,当家人被确诊癌症时,在求医问诊的过程中,医院、选择医生;在遇到病情重大转折时,是如何做出与普通病患不一样的决定的?本文作者是一位知名泌尿外科医生,他在父亲确诊肺癌后,选择给父亲进行了规范的手术与先进的靶向治疗,明显延长了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年,吉非替尼最重要的临床研究之一(IPASS)刚发表在《NEJM》上时,这位医生就想法方设法拿到了这款最前沿的疗法。这需要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需要有经济实力与孝心,还需要一点运气。本文作者撰写的这篇陪父亲抗击肺癌14年的文章,也许会给癌症患者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与借鉴。我陪父亲治疗肺癌14年,有哪些“秘诀”?好多人常好奇地问我:你的老爸罹患肺癌14年,迄今活得好好的,有什么秘诀?14年很漫长,河流裹挟着泥沙,有喜悦、痛苦和悲悯,更多的是爱。记录下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甚至我写这篇文章,睁眼水波舒缓,闭目惊涛骇浪。老爸是在底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肺癌的,CT提示左肺上叶3cm+包块,年1月在成都做了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并不乐观,是非小细胞肺癌(腺癌),IIIA期。按照最新的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LungCancer,IASLC)第九版肺癌TNM分期,为T2aN2M0,瘤体不大,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不是太高。最大的感受,CT筛查提早帮助老爸发现了肺癌,避免了灭顶之灾。经验之一:我仔细阅读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年5月发布的肺癌筛查指南年度第二版,结合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个人意见。1、不能简单的认为肺结节就是肺癌。在检查出有肺结节的患者中,真正患肺癌的比例只有3.7%-5.5%。2、病灶直径<5mm,定义为微小结节,恶性肿瘤可能性<1%。病灶直径5-10mm,定义为小结节,恶性肿瘤可能性25-30%。微小结节和小结节只需要定期随访,不需要干预,随访时间一般为半年到一年一次。病灶直径10-30mm,定义为肺结节,>30mm的称为包块。直径>20mm的肺结节和肺包块,恶变率64-82%。肺结节和肺包块,需要及时干预。3、肺癌是我国男性发病率第一、男性女性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肺癌筛查是早期发现肺癌与改善预后的重要举措。随着肺癌筛查项目的实施以及低剂量螺旋CT(Low-dose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