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疾病发现早,看看大便就知道”,真是如此,婴幼儿大便的次数和质地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状况,正确地识别正常和异常的大便,有助于早期发现宝宝消化道的异常,为诊断疾病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所以不能小看宝宝大便微小的变化。
一
什么才是好“臭臭”
吃母乳的宝宝大便呈金黄色,带有酸味且没有泡沫,呈糊状或水样,可能有黏液或奶瓣,在新生儿期大便次数较多,每天6~7次,甚至10次也有可能,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寡糖,能够充分地刺激肠胃蠕动,大部分宝宝大便较稀,次数也多,但随着月龄的增加,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一天3~5次,2—3个月后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水分也会逐渐减少,变为软便。
添加辅食以后,次数明显减少,1~2天一次,甚至3天一次都正常,同时,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加入,便便也会“越来越臭”。而吃奶粉的宝宝大便呈淡黄色甚至绿色,不仅次数要少于吃母乳的宝宝,质地也更干燥粗糙。因此,只要婴儿精神饱满,吃奶情况良好,身高、体重增长正常,家长就没有必要担忧。
二
不同“臭臭”反映不同情况
新生儿24小时不排便:去看医生,检查孩子是否有先天消化道畸形。
墨绿色便:宝宝出生后不久会拉出墨绿色胎便,状态黏稠,主要由胎内吞入的羊水和胎儿脱落的分泌物等组成,不是毛病。
灰白便:宝宝从出生拉的就是灰白色或陶土色大便,但小便呈黄色,去看医生,很可能是先天性胆道梗阻所致。
呈油状:脂肪不消化。
多泡沫:糖发酵旺盛,不是毛病。
有凝块:奶未完全消化。
大便太臭:蛋白质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刚从母奶换牛奶时会有此现象。
呈绿色:胃肠蠕动太快,若宝宝一般状态好,提示有饥饿性腹泻,需增加奶量,如一般状态差,伴有发热、呕吐等,提示肠道内有炎症,去看医生。
呈黑色:胃肠道上部分出血,去看医生,但小儿服铁剂或吃含铁多的食物也可出现黑便,如吃血豆腐。
呈红色:胃肠道下部分出血,去看医生,常见的便中带血丝,多是由肛裂,痔疮或直肠息肉引起。
呈红色水果冻状:可能是肠套叠,医院。
三
坏“臭臭”擒拿记
大便次数增多
如果发现宝宝大便量和次数增加,呈稀水样或鸡蛋汤样,或有粘液及泡沫,有腥臭味,这提示宝宝腹泻了。宝宝腹泻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感染,比如得了肠胃炎、吃了太多的水果、受到正在接受的药物治疗的影响或者对某种食物过敏等。通常宝宝腹泻后在24小时内就能停止。但如果不是这样,就要带宝宝去看医生。
便秘
宝宝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有时还会出现带有血丝的大便,这有可能是因为排出硬时肛裂造成的,一定要带宝宝去看医生。如果宝宝已经添加辅食,医生可能会建议在宝宝的饮食中增加流食量和纤维量。比如给宝宝吃西梅泥或杏泥,或尝试少量西瓜汁或梨汁。
四
让宝宝拥有好“臭臭”
1
添加辅食要注意
通常情况下,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应该不早于4个月,也不晚于6个月。过早、过快或过量添加辅食,都只会给宝宝尚未成熟的胃肠道消化系统带来负担,引起腹泻、便秘等不适症状。同时要遵循四大原则:
·1·
由一种到多种、从稀到稠、从细到粗、从少量到多量。
·2·
在每添加一种新辅食时,持续喂4~5天,除观察宝宝的食欲和有无过敏症状外,还需要密切观察便便。
·3·
宝宝吃了新添加的辅食后,便便里可能会出现未消化的食物,不一定是消化不良,只是需要时间适应,因此无需停止辅食的添加。
·4·
如果出现腹泻或便便里有较多黏液,就要暂停,待宝宝恢复正常后再从少量开始重新添加。
2
人工喂养要清洁
由于宝宝肠道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喂养的任何环节出现污染,都有可能造成宝宝肠道感染,因此,每次喂奶前,都要用开水将奶瓶、奶嘴,以及用于搅拌奶粉的杯子、勺子都要烫洗,如果不小心吃进了附着在奶具上的细菌和病毒,就有可能会引起疾病。使用完也要认真清洗,并且存放在相对干净无菌的容器内。最好能够进行煮沸消毒,这样可以消灭大部分的病原微生物。
THE
END
本文作者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尹梦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向龙儿科工作室
大象医生,陪伴宝宝成长的朋友
扫码咨询大象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