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炎中医辩证论治第四千八百七十

文章来源:肠炎性包块   发布时间:2021-7-25 12:05:19   点击数:
 

  十二指肠炎是指十二指肠的炎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也称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和黑便,有时和十二指肠溃疡不易区别,单纯临床症状无法确诊,本病常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疾患或慢性胰腺炎并存。

  

  本病多由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或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失畅、胃失和降,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阻,而导致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甚则络伤呕血。

  1.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多因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生冷,嗜食辛辣;或长期饮酒,或久病不愈等,而脾胃内伤,寒热互结于中,致使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所致。

  2.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多因忧思恼怒,情志不舒,使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而成;或饮食不节伤胃,使胃失和降,影响肝之疏泄而致。

  3.肝郁化热,郁热乘胃多因禀赋性格抑郁,情志不畅,使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郁热乘肾或素体胃热内盛,复因肝郁化热,横逆犯胃,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而致。

  4.瘀血内停,阻滞脉络情志不舒,气郁日久,气滞而血行不畅;或气虚而运血无力,以致血脉瘀滞;或血寒而使血脉凝涩;或久病人络;或外伤而致瘀血内结。

  5.中焦虚寒,胃失温煦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饥饱失常,过食生冷;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致中焦虚寒,纳运不健,胃失温煦而发病。

  6.阴液不足,胃失濡润多因温热病后,伤及胃阴,或吐泻伤津耗液;或因平素喜食煎炒香燥之品;或用温燥之品太过,日久暗耗胃阴,胃阴不足,脉络失养所致。

  西医认为原发性十二指肠炎,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刺激性食物、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饮酒、放射线照射等均可引起此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病人多合并有十二指肠炎,提示本病可能与某些慢性胃炎病因相同。

继发性十二指肠炎或特异性十二指肠炎,是一组由各种特异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肠炎,包括感染(寄生虫、结核、真菌、霉菌等)、脑血管疾病及心肌梗死引起的出血性十二指肠炎、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其它如肝炎、胰腺及胆道疾病,由于局部压迫或蔓延,引起的十二指肠供血障碍等。由此可见,本病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病因不同,发病机理也不大一样。

生化可看到粘膜活检可见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炎性渗出。胃肠化生是慢性十二指肠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病中杯状细胞数增加,肠管上皮细胞活动性增加。绒毛明显减少或萎缩;绒毛顶部上皮细胞的长度明显减低,核呈过度染色,胞浆减少。粘膜固有层中严重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浆细胞和肥大细胞,而中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炎症活动。组织学可将本病分为三型:

  ①浅表型——炎症细胞浸润局限于绒毛层,绒毛变形或扩大,上皮细胞变化较少;

  ②萎缩型一一炎症细胞扩展到全粘膜层,并有严重上皮改变;

  ③间质型——炎症细胞局限在腺体之间。

  

  

  本病治疗以健脾和胃为基本原则,但还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邪盛者应以袪邪为急;虚证应以补虚为先;若虚实夹杂,当扶正法邪,并根据正邪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法邪,或以法邪为主,兼以扶正。

  

  [肝胃不和]胃脘胀痛,痛连胸胁,走窜不定,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嗳气频频,呕吐反酸,善太息,或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忧思恼怒,情志不舒,致使肝气郁滞,两胁为肝经分野,故见胸胁胀痛,走窜不定,肝气横逆犯胃而致胃脘胀痛,且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胃失和降,上逆而见嗳气频繁,呕恶,甚则反酸,胃肠气机不利,故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为肝胃不和之征。

  [治则]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舒肝,香附、枳壳、陈皮调理脾胃气机,川芎调和气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如泛酸甚者,可加乌贼骨、浙贝、瓦楞子以敛酸、止酸和胃;或加左金丸、黄芪、竹茹以清泄肝热,和胃止痛。如疼痛较甚者,可加元胡、川楝子加强理气止痛之功;如嗳气较频者加代储石、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肝胃郁热]胃皖的痛,痛时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或呕血,其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素体胃内热盛,复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郁热乘胃,故见胃脘的痛,且痛时急迫,郁热内盛可见烦躁易怒,郁热犯胃,故泛酸嘈杂,口干苦,甚则热伤血络而见呕血,血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胃郁热之征。

  [治则]泄肝和胃

  [方药]化肝煎加减。方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芍药养阴敛肝;丹皮、桅子清泄肝热;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茱萸辛以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诸药相伍,可泄肝和胃。如肝郁较甚者,可加柴胡、郁金、香附以舒肝解郁,使火随郁泄;如络伤吐血,加白茅根、侧柏炭、生藕节、白及等以凉血止血;郁热伤阴,证见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如大便干结,加大黄或芦苔以通便泻热。

  [湿热中阻]胃胰疼痛,胀满嘈杂,泛酸,口干而苦,口渴而不欲饮,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外感之湿与内生之湿相杂,阻于中焦脾胃,脾胃气机不畅,故见胃脘胀满疼痛,湿郁化热,可见口干而苦,湿阻中焦,津不上承,故渴而不欲饮,湿热郁于中焦,水谷腐熟失司,导致泛酸、嘈杂。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郁化热,湿热中阻之征。

  [治则]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芩连温胆汤加减。方中黄茶、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和胃,枳实、竹茹、陈皮理气降逆。如舌苔厚腻,湿热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增强化湿理气和中之功;胸脘胀闷者,加全瓜篓30g,以宽胸理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便导滞。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苍白,或见呕吐、便血,血色紫暗。舌质淡胖嫩或边有齿痕,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药物等损伤脾胃,中焦虚寒,纳运不健,故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纳食不香,气血生化不足故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中焦虚寒较盛,可见泛吐清水,舌质淡胖嫩或边有齿痕,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乃脾胃虚寒之征。

  [治则]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减。方中黄芪、甘草益气补中;饴糖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桂枝温通阳气,白芍补益阴血,配甘草缓急止痛;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益脾气,诸药相伍,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凑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如泛酸者,可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力瓦楞子和胃止酸;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寒盛而痛甚,。区吐肢冷,可加用理中丸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痛止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胃阴不足]胃部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咽干,食欲不振,大便干涩。舌质红,苔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或弦细而数。平素喜食煎炒炙熔,温热病后伤及胃阴,或呕泻伤津耗液,胃阴不足,脉络失养,故胃部隐隐的痛,阴伤则烦渴思饮,咽干,中焦阴分不足,纳运失司则食欲不振,阴液不足,无以儒润肠道导致大便干涩。舌质红,苔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或弦细而数为胃阴不足之典型舌脉。

  [治则]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滋养胃阴;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敛阴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又可防止养阴药的腻隔之弊,诸药合用,共凑养阴益胃之功。如兼有气虚,症见食纳减退,倦怠乏力,可加入太子参,甚则西洋参;如胃脘灼痛,固定不移,舌暗少津有瘀斑,或见呕血、便血者,为阴虚夹瘀,可加失笑散活血化瘀;如胃脘痞闷,纳呆作呕,大便不爽,为阴虚夹湿,加砂仁、厚朴、苡米,以燥湿和胃健脾。

  [瘀血阻络]胃脘刺痛或如刀割样,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甚或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沉涩。气郁日久、血行不畅,气虚而运血无力,或久病人络等,均可导致胃络瘀血,可见胃脘刺痛如刀割样,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增加胃之负担故痛甚,瘀阻中焦,胃络受损,可见吐血,肠络受损,可见便血;舌质暗或边尖有瘀斑,脉沉涩均为瘀血阻络之征。

  [治则]化瘀通络和胃

  [方药]手拈散合失笑散加减。方中五灵脂、蒲黄、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元胡、香附理气止痛。诸药相伍,有化瘀通络之功。如痛甚如针刺刀割,可加入丹参、檀香、九香虫等活血止痛。

  [寒热错杂]脘腹痞满疼痛,灼热,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干噫食臭,不思饮食,口干而苦,嗳气吞酸。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数。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或久病不愈,脾胃内伤,寒热互结于中焦,致使寒热错杂,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可见脘腹痞满疼痛,气机上逆,则恶心呕吐,运化失司则干噫食食,不思饮食,甚贝嗳气吞酸。中焦热甚则胃脘灼热,口干而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乃寒热错杂之征。

  [治则]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黄芪、黄连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辛开苦降以调其气机;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诸药相伍,寒热并用,辛苦并投,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症悉平。

  

  (1)虚寒胃痛冲剂,6g,2次/天,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炎;气滞胃痛冲剂,6g,2次/天,用于肝胃不和型十二指肠炎;瘀血胃痛冲剂,6g,2次/日,用于瘀阻胃络型十二指肠炎。

  (2)马齿苋、辣蓼各30g,水煎服。应用于十二指肠炎属湿热证者。

  (3)乌芨散(乌贼骨粉2g、白芨粉2g,每次0.5~1.0g,每日3~4次。应用于十二指肠炎伴黑便或呕血者。

  (4)白胡椒、肉桂各6g,共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炎。忌食生冷。

  (5)桃仁、五灵脂(火煨制)各等分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用于胃络瘀血型十二指肠炎。

  (6)百合、丹参各30g,乌药、良姜、香附各9g,檀香6g,砂仁3g,水煎服,适用于长期难愈胃痛,虚实寒热夹杂者。

  

  1、体针:取足三里、内关、中脘。肝气犯胃加期门、阳陵泉;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章门;泛酸加太冲。耳针取十二指肠、小肠、脾、胃、交感、神门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2、拔火罐:脾胃虚寒型的十二指肠炎可于神阙、中脘、关元穴处拔火罐。

  

  

  本病的预防,除保持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卫生、戒除烟酒外,对一些可以诱发本病的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咖啡因等,应慎用或忌用。同时应积极治疗十二指肠附近脏器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胰腺炎、肝胆疾病等。特别是对继发性十二指肠炎,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防止本病的发生。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中药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ke001.com/yzyy/25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