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梭菌性肠炎,又称犊牛出血性肠炎,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犊牛急性传染病。以腹泻、出血和坏死性肠炎及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B型魏氏梭菌,又称B型产气荚膜菌,为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呈直杆状,单个或成双,很少出现短链,无鞭毛,不运动,芽胞大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使菌体膨胀,但在一般条件下难于形成芽胞。但多数菌株可形成芽胞。
奶犊牛败血型大肠杆菌病与本病在发病年龄、症状上很相似,故应加以鉴别。大肠杆菌病初期体温高至40.5-41.5℃,后期下降至37.5℃,病犊牛排出黄绿色水样粪便。病变除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脾脏点状出血外,无特殊变化;细菌分离培养可检查到革兰氏阴性、有运动性短杆菌。另外。大肠杆菌病犊牛若尽早采取抗菌消炎、补液、补糖、补碱等措施,多数能收到较好疗效。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犊牛梭菌性肠炎。
全身症状严重的立即采取补液、抗休克、防止继发感染为重点的治疗方针。用下面方法。5%葡萄糖生理盐水毫升+12.5%维生素C20毫升+青霉素万国际单位+止血敏10毫升+维生素K6毫升。混合后1次静脉注射(天冷药液要加温)1次,连用3天。
同时,可口服下例药物:草木灰克+新诺明40克+碳酸氢钠克+芡实粉50克+鸡蛋清4个,温水调合1次灌服,每天1次,连用3天。
也可用中药进行治疗,其方剂为:仙鹤草、黑地榆各40克,萹蓄、白头翁、血余炭、当归、生地、赤芍各30克,水煎候温灌服,每天1剂,2-3剂即可痊愈。
若有心弱者可用强心剂,如10%安钠咖10毫升,肌肉或皮下注射。可适当用口服补液盐,用胃管投服。
经上述综合治疗,9头奶犊牛除一头病重,体质非常衰弱而死亡外,其余8头经治疗,7天后已全部治愈。
加强饲养管理,妊娠母牛后期要供应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母牛分娩前后,牛舍应彻底清扫消毒,助产时脐带用5%-10%碘酒浸泡,犊牛床要注意消毒和保温,舍内做到清洁、卫生、干燥。
犊牛生后1-1.5h时应饲喂初乳,每次喂2kg,勿使饥饿或过饱,以尽早获得母源抗体。奶要加温,喂奶的用具,如喂奶桶要清洗、消毒。
一旦发生疾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的措施,母牛每年用五联苗预防接种1次。产前2-3周再接种1次。犊牛出生后12h内灌服土霉素碱0.2-0.5克,每天1次,连续灌服3d,有预防效果。
本病的病程短,如能早期应用抗菌药物以抑制病原菌生成,使用胃肠黏泌保护剂和收敛药物治疗,再加补液等综合措施,可收到一定疗效。奶犊牛发病多在出生后1周之内,其中以2-3天居多。这是因为出生奶犊牛吮乳或舐食被梭菌污染的器物等而被污染所致。凡影响犊牛抵抗力的不良因素,如母牛妊期营养不良、犊牛体质差、严寒季节产犊、犊牛受冻、哺乳不足或饥饱不匀等,均可诱发本病。母牛产后的粪便、污物、垃圾都要彻底清除,对污染的环境、用具、要彻底清洗、消毒,方可再进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