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7(04):-.
作者:覃春霞韩娜张永学兰晓莉
单位: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核医学科、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引用本文:覃春霞,韩娜,张永学,等.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8F-FDGPET/CT影像诊断思路探讨[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7(4):-.DOI:10./cma.j.issn.-..04.
PET/CTdiagnosticprocedurefromararecaseofovarianmixedgermcelltumor
QinChunxia,HanNa,ZhangYongxue,LanXiaoli
DepartmentofNuclearMedicine,UnionHospital,TongjiMedicalColleg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beiProvinceKeyLaboratoryofMolecularImaging,Wuhan,China
CiteasChinJNuclMedMolImaging,,37(04):-.
一、临床资料
患者女,15岁,未婚,否认性生活史,因"不规则阴道出血3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近3个月出现无明显诱因不规则阴道出血,量时多时少,无其他不适;平素月经周期紊乱,经期持续1~2个月,曾口服中成药调经,无明显好转。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腹部外形及触诊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内膜厚度1.3cm,双侧附件非均质性包块。实验室检查:性激素六项(孕酮、促卵泡生成素、泌乳素、雌二醇、睾酮、促黄体素)正常;Hb82(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下同;~)g/L;肿瘤标志物:AFP33.60(0.89~8.78)μg/L,CA.3(35.0)kU/L,CA72-.00(0~6.00)kU/L,β-HCG.5(5.0)U/L,其余正常。复查:β-HCG.2U/L。
入院后行18F-FDGPET/CT(DiscoveryVCT,美国GE公司)检查(图1):盆腔内双附件区见非均质密度影,右侧大小约12.5cm×8.5cm×12.1cm(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下同),其液性部分CT值13~17HU,放射性分布未见异常浓聚;实性部分CT值28~30HU,大小约3.3cm×2.9cm×5.6cm,与邻近肠道分界不清,放射性分布轻度浓聚,SUVmax1.9~3.3;左侧见2个大小分别约为4.7cm×7.0cm×8.0cm和2.5cm×2.1cm×2.8cm的低密度影,CT值为15~18HU,边缘见少许实性密度影,囊实性部分交界处放射性分布轻度浓聚,SUVmax2.1~3.3;子宫直肠窝见少许积液。PET/CT诊断:盆腔内双附件区不均质密度影,实性部分及囊实性交界处代谢轻度增高,考虑生殖系统肿瘤性病变(卵巢原发性非妊娠性绒毛膜癌?),恶性畸胎瘤不除外。全身其余部位未见代谢异常增高影。
图1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患者(女,15岁)18F-FDGPET/CT显像图。A.盆腔囊性包块(箭头示)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CT、PET及PET/CT融合图像;B.包块实性部分横断位CT、PET/CT融合图像及全身MIP图,实性部分呈轻度18F-FDG摄取(箭头示)
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右侧附件见一"男性拳头"大小包块,分房,内含清亮液体约ml,其中有一"乒乓球"大小实质性成分,质硬,未见正常输卵管、卵巢组织;左侧卵巢见一"小女拳"大小包块,内含清亮液体,左侧输卵管伞端见一"乒乓球"大小囊肿。遂行右侧附件切除+左卵巢囊肿剥除术+左输卵管系膜囊肿剥除术。病理诊断:(1)(右侧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囊性成熟型畸胎瘤70%+非妊娠性绒毛膜癌30%),同侧输卵管切片上未见肿瘤累及;(2)(左侧卵巢)单纯性囊肿;(3)(左侧输卵管)胚胎残余性囊肿。
患者术后阴道无出血,β-HCG下降明显,术后4d复查β-HCG为95.2U/L;术后第8天开始给予卡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carboplatin+vinblastine+bleomycin,PVB)方案化疗,1个疗程(5d)后2d复查β-HCG为9.1U/L;术后1个月复查β-HCG1.2U/L,第2个疗程PVB方案化疗后β-HCG1.2U/L。其后随访半年β-HCG正常,未见复发。
二、诊断思路
与其他传统影像学相同,PET/CT的影像诊断要求"四定",即定位、定量、定性及定(分)期。本例考虑生殖系统肿瘤性病变,并提示临床为卵巢原发性非妊娠性绒毛膜癌可能,诊断思路如下:
1.定位诊断。本例病变主要位于盆腔,子宫显示清晰,但双侧附件未见明确显影,病变较大,位于盆腔两侧,定位双侧附件区应较为明确。
2.定量诊断。本病例双侧附件区共3个病变,每个病变大小、CT值、PET图像SUVmax如前述,病变以液性密度为主且无明显葡萄糖代谢;而病变边缘少许实性成分SUVmax1.9~3.3,葡萄糖代谢属于轻~中度活跃。
3.定性诊断。此项最关键。(1)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列举并分析诊断条件中支持良性及恶性病变的要点。本病例支持恶性诊断的要点包括:肿瘤标志物AFP、β-HCG、CA、CA72-4增高,不规则阴道流血数月,PET/CT部分部位代谢轻度增高(但需与炎性病变鉴别)。支持良性诊断的要点包括:盆腔包块以囊性为主,18F-FDG代谢增高幅度较轻微,大部分病变为无代谢的液性密度影;部分良性畸胎瘤也可有肿瘤标志物(如AFP、β-HCG、CA19-9等)增高。
(2)根据肿瘤标志物增高的特点,提出可能诊断的疾病;再根据PET/CT图像和临床指标排除部分疾病。该患者肿瘤标志物AFP、β-HCG、CA、CA72-4升高,这几项肿瘤标志物的意义如下:AFP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也见于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及某些消化道肿瘤晚期。β-HCG升高提示妊娠,几乎所有绒毛膜癌、70%非精原细胞性睾丸癌可见β-HCG升高;胃肠道、肺、乳腺肿瘤亦可见β-HCG升高,但升高幅度有限。CA是卵巢上皮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也见于多种良性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宫颈炎、子宫肌瘤、肝硬化、肝炎等。CA72-4是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其他胃肠道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率。CA与CA72-4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原发性及复发性卵巢肿瘤的指标。
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专科检查无妊娠,排除因妊娠引起的β-HCG增高。PET/CT显像肝脏和胃肠道未见异常密度影和高代谢病变,故基本排除肝脏和胃肠道来源的恶性肿瘤。结合病变在双侧附件区,将病变来源限制于生殖系统肿瘤性病变。
(3)对来源于生殖系统肿瘤性病变并造成肿瘤标志物升高、FDG代谢可能性增高的病变逐一分析,进行排他诊断。在年轻女性中引起β-HCG和AFP增高的生殖系统肿瘤性病变主要包括:卵巢无性细胞瘤、卵巢原发性绒毛膜癌(又称非妊娠性绒毛膜癌)、成熟和非成熟(恶性)畸胎瘤等。
卵巢无性细胞瘤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恶性程度高,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瘤中占11%~20%,80%发生于儿童或30岁以下年轻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大部分为单侧单发,10%~17%为双侧,可有AFP和(或)β-HCG增高,可囊性与实性并存,但实性成分偏多,极个别以囊性成分为主[1]。卵巢原发性绒毛膜癌分2类,一是卵巢原发性妊娠绒毛膜癌,来源于卵巢妊娠;另一类为卵巢原发性非妊娠绒毛膜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多见于年轻女性,恶性程度高,β-HCG明显增高,囊实性成分并存,实性成分偏多[2]。成熟畸胎瘤:B超检查肿物边缘清楚、囊壁较厚、囊内有强光团或脂液分层。非成熟畸胎瘤:恶性畸胎瘤常为未成熟的不易定型和分辨的组织,多为神经组织或上皮组织异常增殖形成,多有AF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增高[3]。
该患者病变CT平扫中未见明显脂肪密度、钙化等征象,畸胎瘤不作为首选考虑。病变以液性为主,而卵巢无性细胞瘤常以软组织肿块出现,因此也不作为首选诊断。患者无妊娠,因此除外卵巢原发性妊娠绒毛膜癌。患者PET/CT图像中盆腔包块有很少的实性成分,囊实性成分交界处呈轻度代谢,病变位于双侧附件区,年轻女性,AFP、β-HCG、CA与CA72-4增高,故首先考虑为恶性病变,以卵巢非妊娠性绒毛膜癌可能性大。
4.定(分)期诊断。PET/CT显像示全身其余部位无异常代谢增高影,提示无明显转移病灶及其余部位未见恶性病变征象,诊断分期中N分期和M分期均可定为0期。
三、讨论
本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是由2种以上生殖细胞成分构成的肿瘤,其中至少1种为原发性,恶性程度较高,主要好发于青年女性及男性性腺(卵巢和睾丸),纵隔及颅内等部位也有报道[4,5]。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常见的成分为无性细胞瘤(80%)、内胚窦瘤(70%)、未成熟畸胎瘤(53%)和绒毛膜癌(16%),最常见的组合为无性细胞瘤和内胚窦瘤[6]。在诊断时应注明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所有成分及比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分泌的AFP和(或)β-HCG[6]对其诊断和随访有一定价值。由于发病率较低,临床较少见,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在诊断及治疗时可能有一定困难。
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一般以腹痛、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易发生破裂和扭转[4,5]。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文献[5]报道混合性生殖细胞瘤CT表现多种多样,肿块大小不一,恶性程度大者多较大;密度不均,呈囊实性,分化较低者中心可伴不规则形坏死及出血,某些瘤体可见不同程度形态多样的钙化,片状脂肪密度区为成熟畸胎瘤的特征性表现;多数肿瘤边界不清,易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肿瘤多逐渐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强化程度与血液供应有关,囊性及坏死区无强化,瘤内分隔中度以上强化。
关于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PET/CT表现报道较少。Horimasu等[7]报道了1例18岁男性的前纵隔混合型生殖细胞瘤,该患者AFP升高,18F-FDGPET显像示肿瘤摄取很高(SUVmax11.2)。Park等[8]报道了1例14岁男性松果体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18F-FDGPET/CT表现,松果体区肿块有少许FDG摄取,MR增强成像显示实性部分有强化,而囊性部分无强化,病理结果为由成熟畸胎瘤(90%)和绒毛膜癌(10%)组成的混合性生殖细胞瘤,该患者FDG摄取程度与本例相似。
PET/CT一次检查可显示全身病变,能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其中CT可显示病变形态、密度,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组织成分多而复杂,CT图像显示密度多不均匀,呈囊实性,还可见钙化及脂肪密度;PET可显示病变的代谢情况,灵敏度高,而恶性成分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代谢。PET/CT检查也适用于随访,可评估治疗反应和病灶残留及复发[9]。
总结本例诊断过程的经验和教训:(1)本例PET/CT诊断不全正确,虽然对于非妊娠性绒毛膜癌诊断正确,但未能对其他良性病变进行分析。(2)卵巢病变复杂,累及双侧者多见,双侧性质不同的亦不少见。在PET/CT影像诊断中,分析病因时常用一元论,但不能一概而论。(3)不可忽略疑难病例图像的细节。葡萄糖代谢增高虽不是肿瘤的特异性征象,但有时对于提示病变性质仍有重要意义。(4)诊断时需重视病史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PET/CT图像特点,查阅文献,从鉴别诊断入手,一一排除,提出最合理的诊断和建议。(5)诊断过程中加强与临床医师交流及与患者和家属沟通。(6)加强随访,对诊断报告进行总结分析。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唯一官方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白癜风专项援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