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染学之痢疾菌

文章来源:肠炎性包块   发布时间:2018-9-7 19:47:38   点击数:
 

学习重点其一

导学案例:王某,女性,26岁,2天前因饮食不洁出现发热、腹痛,呕吐,腹痛以脐上为著,呈阵发性钝痛,可忍受。当时未在意。今晨起出现腹泻6次,初为黄色水样大便,后为黏液脓血样便,量不多,有里急后重。查体:T38.2℃,P次/分,BP/70mmHg,神志清,精神萎靡,脱水貌,扶入病房,自动体位。心肺未见异常。腹肌无紧张,左下腹部及脐上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

血常规:Hbg/L,WBC11.4×/L,N78%,L22%,PLT:×/L;大便常规:黏液脓性便,WBC20~30个/高倍镜,偶见成堆脓球,RBC3~5个/高倍镜。请思考:

1.病人目前的诊断是什么?

2.应如何治疗?

 定义: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理变化主要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及溃疡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菌体短小,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孢,有菌毛,为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志贺菌属的抗原有菌体(O)抗原、表面(K)抗原和菌毛抗原。O抗原有群和型特异性,根据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目前将志贺菌属分为4群,即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可进一步分为43个血清型,各群、型之间多无交叉反应,在流行病学调查和菌苗制备上血清分型具有重要意义。各型痢疾杆菌死亡后均能释放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休克的重要因素。A群痢疾志贺菌还可产生外毒素,该毒素又称为志贺毒素,具有细胞毒、肠毒性和神经毒性活性,A群痢疾志贺菌引起的临床症状最重。

发达国家流行以D群宋内志贺菌为主,发展中国家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我国大多数地区以B群福氏志贺菌占首位,尤以2a亚型、3型为多;其次为D群宋内志贺菌,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再次为C群鲍氏志贺菌。了解菌群分布特点及菌型变迁情况,对制备菌苗、预防细菌性痢疾有重要意义。

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生存力较强,在水果、蔬菜及病人接触的物品上能生存1~2周,在牛奶中存活20d。温度越低,志贺菌生存时间越长。在各群志贺菌中,抵抗力由强至弱依次为D群宋内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A群痢疾志贺菌。痢疾杆菌对理化因素敏感,日光照射30min即可杀灭,加热60℃15min死亡。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如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氯化汞、石炭酸以及含氯消毒剂等均敏感。

(一)传染源为急、慢性菌痢病人及带菌者。其中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及带菌者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易被忽略,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痢疾杆菌随传染源的粪便排除体外,污染食物、水源、生活用品或生活接触,经口使人感染;或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通过间接方式传播,引起感染。在流行季节因食入污染的食物、饮用水,则可引起食物或水型暴发流行,常发生于夏秋季;生活接触传播是非流行季节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其次青壮年。病后所产生的免疫力短暂而且不稳定,不同菌群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于反复感染而多次发病。

(四)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为多,一般为散发,也可为流行。夏秋季节发病率升高的原因除与降雨量多、苍蝇活动有关外,还与夏季人们喜食冷饮、吃凉菜、瓜果的机会多有关。感染者中儿童及中青年较多,这与其生活特点以及接触病原菌机会较多有关。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发病过程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与人体抵抗力。致病力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细菌进入消化道,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量进入下消化道的细菌因肠道内正常菌群拮抗作用以及肠粘膜分泌型IgA阻止其对肠粘膜上皮的粘附而无法致病。当过度疲劳、营养不良、胃酸缺乏等因素导致抵抗力下降时,致病菌可侵入结肠粘膜,通过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肠粘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直肠括约肌受刺激后可产生里急后重。

由于痢疾杆菌在人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且很少侵入粘膜下层,一般也不侵入血流,极少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只有人体防御功能很差,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HIV感染者,才会偶然发生败血症。痢疾杆菌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进入血后,既可引起发热及毒血症症状,又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及网状内皮系统,促使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引起感染性休克、DIC、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表现为中毒性菌痢(休克型);脑组织病变严重者因脑水肿、脑疝而表现为昏迷、抽搐与呼吸衰竭等中毒性菌痢(脑型)。中毒性菌痢以儿童多见,发生机制可能与病人的特异体质有关。内毒素还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但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末段。急性菌痢的基本病变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肠粘膜表面有大量粘液脓性渗出物覆盖。严重者大片坏死的肠粘膜上皮细胞与粘液脓性渗出物共同形成灰白色假膜,脱落后可见粘膜溃疡。由于肠粘膜的病变仅限于固有层,故很少引起肠穿孔及大量肠出血。

慢性菌痢可有肠粘膜水肿和肠壁增厚,粘膜溃疡反复形成和修复,引起肠壁息肉样增生及瘢痕形成,少数病例因肠壁纤维疤痕组织收缩而引起肠腔狭窄。肠腺开口处阻塞及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可间歇排菌。

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轻微,很少有溃疡,多数仅见肠粘膜充血、水肿,但全身病变重,见多数脏器的微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大脑及脑干水肿,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及点状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病例可有肾上腺皮质出血和萎缩。

潜伏期1~3d,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7d。潜伏期长短和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年龄、抵抗力、细菌的数量、毒力以及菌型等因素。痢疾志贺菌感染引起菌痢的症状较重,发热、腹泻、脓血便持续时间较长,但预后大多良好;宋内志贺菌感染症状较轻,且非典型病例多;福氏志贺菌感染介于两者之间,但排菌的时间较长,且易转为慢性。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将菌痢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可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20次或以上,初为稀便或水样便,量多,1~2d后转为粘液或粘液脓血便,每次量少,里急后重更明显。体检时可有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急性典型菌痢的自然病程为1~2周,大多数可缓解或恢复,部分病人可转为慢性。少数重症患者,尤其是体弱儿童及老年人,每日腹泻可达数十次,以至大便失禁,且常伴有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

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状轻或无,可无发热或仅有低热。急性腹泻,大便每日不超过10次,为粘液稀便,常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明显里急后重。病程3~7d即可痊愈,少数病人可转变为慢性。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突起畏寒、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伴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烦躁、反复惊厥、昏迷及抽搐,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而局部消化道症状轻,甚至病人无腹痛、腹泻症状,用直肠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后才能发现粘液便,显微镜下可见红、白细胞。根据中毒症状的临床表现,又分为以下3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此型较多见,主要为中毒性休克的表现。由于全身微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早期病人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正常或稍低,脉压差小,此时神志清楚。后期病人则出现皮肤花斑,血压下降或测不出,脉搏难触及,少尿或无尿,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

。(2)脑型(呼吸衰竭型):由于脑血管痉挛而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临床表现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昏迷、瞳孔不等大及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一、双吸气、叹息样呼吸、下颌呼吸及呼吸暂停。此型较为严重,病死率高。

(3)混合型:兼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开始表现为高热、惊厥,如抢救不及时,则迅速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此型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最高。

(二)慢性菌痢

指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即为慢性菌痢。慢性菌痢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细菌因素,福氏志贺菌易致慢性感染;或为耐药菌株感染引起慢性化;亦可因胃肠道慢性疾病、原有营养不良及肠道分泌性IgA减少而致患者抵抗力下降;或急性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者。根据临床表现将慢性菌痢分为3型,其中慢性迁延型最为常见,急性发作型次之,慢性隐匿型少见。

(1)慢性迁延型:发生率约10%。急性菌痢后,长期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时轻时重,常有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大便不成形或稀便,常带有粘液,偶有脓血,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左下腹可有压痛,部分病人可扪及增粗且呈条索状的乙状结肠。长期腹泻者可有乏力、贫血、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等表现。

(2)急性发作型:发生率约5%。有慢性菌痢病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发生急性菌痢的表现。常因受凉、进食生冷食物或劳累等诱因而引起急性发作。患者有腹痛、腹泻和脓血便,而发热等毒血症状较轻。应做粪便细菌培养与再感染相鉴别。

(3)慢性隐匿型:发生率2%~3%。一年内有菌痢病史,临床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但乙状结肠镜检查可发现肠粘膜有炎症甚至溃疡等病变,大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

(一)血常规检查

急性期病人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在(10~20)×/L,中性粒细胞也有增高。慢性患者可有轻度贫血。

(二)粪便检查

1.大便常规急性典型菌痢粪便每次量少,常只有粘液脓血便而无粪质。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及少量红细胞,查出吞噬细胞有辅助诊断价值。

2.细菌培养菌痢的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同时通过做药敏试验可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为提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应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采集新鲜标本,取粪便脓血部分及时送检,且早期多次送检。

3.特异性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核酸分子杂交可直接检测粪便中痢疾杆菌的核酸,尤其是PCR方法不仅能缩短检测时间,而且适用于抗菌药物使用后病人标本中死亡的痢疾杆菌DNA,对于细菌培养阴性的病人亦是较好的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等优点,但检测方法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尚未广泛使用。

4.免疫学检查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痢疾杆菌或抗原,与细菌培养比较具有早期、快速的优点,对细菌性痢疾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反应,目前临床上尚未推广应用。

(三)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常用于慢性腹泻且病因不明者,急性菌痢一般不用。由于慢性菌痢可见结肠粘膜充血、水肿,呈粗糙颗粒状,可见溃疡、疤痕及息肉,故在肠镜直视下取溃疡部位渗出物作细菌培养,阳性率比粪便培养高。

(四)钡餐灌肠X线检查

常用于慢性菌痢检查。可见肠粘膜纹理紊乱、肠壁增厚、肠道痉挛、袋形消失及肠腔狭窄等变化。

(一)痢疾杆菌败血症

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儿童,主要病原菌为福氏志贺菌,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以及粘液水便或粘液血便,多有严重脱水。可有嗜睡、昏迷、惊厥、麻疹样及紫癜样皮疹,部分病人有肝脾肿大。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溶血性贫血、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以及DIC。其病死率远远高于普通菌痢,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性休克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培养痢疾杆菌阳性可以确诊。

(二)关节炎

菌痢并发关节炎少见。多发生于病后2周内,以累及大关节为主,引起关节红肿、积液,这是由于变态反应所致。与痢疾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三)瑞特(Reiter)综合征

主要见于青年男性,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炎、尿道炎和眼炎,其中关节炎症状可达数年。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在夏秋季,病前有不洁饮食、不良卫生习惯或与病人接触史。

2.临床症状急性菌痢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左下腹部有明显压痛。中毒性菌痢以儿童多见,临床表现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循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腹泻,常需盐水灌肠取便或直肠拭子采便送检方可诊断。慢性菌痢患者则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而病情未痊愈。

3.粪便镜检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者即可诊断。但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4.慢性腹泻原因不明时,可行乙状结肠镜检查以助诊。免疫学及PCR方法需具备一定的检测条件,而且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反应,故目前尚未广泛使用。

(二)鉴别诊断细菌性痢疾应与多种感染性腹泻进行鉴别。

1.急性菌痢

(1)急性阿米巴痢疾:从病原体、流行病学、潜伏期、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粪便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血常规检查。

(2)其他细菌所致的肠道感染:如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及气单胞菌等,其临床表现与急性菌痢类似,也表现为为发热、腹痛、腹泻、粘液便等。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不同的病原菌。

(3)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由进食被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或它们产生的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有集体进食同一食物及在同一潜伏期内集体发病的病史。呕吐明显,有腹痛、腹泻,大便多为稀水便,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少见,腹部压痛多在脐周。大便镜检白细胞一般不超过5/高倍视野。确诊有赖于从病人呕吐物、粪便以及可疑食物中检出同一病原菌。

(4)急性坏死性出血性小肠炎:主要见于青少年,有发热、腹痛及腹泻,且毒血症状严重,短期内出现休克。大便镜检主要为红细胞。常有全腹压痛及严重腹胀,大便培养无痢疾杆菌生长。

(5)其他:急性菌痢尚须与霍乱、病毒性肠炎及肠套叠相鉴别。

2.中毒性菌痢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休克型:须与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相鉴别。如败血症及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可有发热及休克。血及大便培养检出不同病原菌有助于鉴别。

(2)脑型:由于发病季节、年龄及高热、惊厥等均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相似,故须与其进行鉴别。乙脑发病与病情发展相对缓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在发热数日后出现,循环衰竭少见。常有脑膜刺激征和意识障碍,脑脊液检查有蛋白及白细胞增高,粪便检查无异常。乙脑特异性抗体IgM阳性可有助于鉴别。

3.慢性菌痢

(1)直肠癌与结肠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直肠癌与结肠癌常合并有肠道感染,患者常因继发感染而出现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极易误诊为慢性菌痢。所以凡是遇到慢性腹泻、久治无效伴进行性消瘦者,均应做肛门指检、钡餐X线检查、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有助于鉴别。

(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有腹痛、粘液脓血便或伴发热,多次大便培养无病原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乙状结肠镜检查见肠粘膜弥漫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粘膜轻触易出血。晚期病人钡餐灌肠X线检查可见结肠袋形消失,肠管呈铅管状改变。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肠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可伴有乏力、盗汗、消瘦等结核毒血症状,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回盲部,右下腹压痛或扪及包块,X线钡餐检查有助于诊断。

细菌性痢疾在多数情况下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数在1~2周内痊愈,少数转为慢性或慢性带菌者。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痢疾志贺菌感染症状较重,宋内志贺菌感染症状常较轻,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②年老体弱、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并发症多,且预后较重;③中毒型菌痢病人预后差,以脑型和混合型最为严重,如未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高;④治疗及时且合理者预后好。

(一)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症状明显的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忌疲劳。按照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以易消化的流质为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少进牛乳、蔗糖、豆制品等易产气和增加腹胀的饮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高热、呕吐、失水者可根据病情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腹痛明显者,可用解痉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但由于延缓了细菌及毒素的排泄,故此类药物应慎用。

2.病原治疗自广泛应用抗生素以来,志贺菌属不断出现耐药菌株,且呈多重耐药,给细菌性痢疾的防治工作带来困难。既往常用的药物:氯霉素、链霉素、磺胺药、呋喃唑酮等普遍耐药,疗效降低。为了取得临床满意效果,也为了控制痢疾流行的需要,经验性用药应根据当地流行菌株耐药情况和趋势,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有条件者最好先做粪便培养,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疗效的考核应以粪便培养阴转率为主,治疗结束时阴转率应达90%以上。

(1)喹诺酮类药物:属合成抗菌药物,对多种肠道感染有效,如志贺菌、沙门菌、弯曲菌、弧菌等均有杀菌作用。药物口服吸收好,耐药菌株相对较少,毒副作用小,可作为首选药物。常用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其他喹诺酮类: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也可酌情使用,不能口服者可静脉给药。由于药物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及哺乳期妇女如非必要不宜使用。

(2)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TMP):每片含SMZmg和TMP80mg,成人每次2片,每日2次,首剂加倍,儿童剂量酌减,疗程3~5d。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孕妇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血象。

(3)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成人每日16万u~24万u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每日1~1.5g,分2~3次肌注或静滴,应注意观察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4)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对肠道杆菌科细菌有良好的作用,常用头孢噻肟,每次2g,每日2~3次,静滴。亦可选用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

(5)其他: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也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

(二)中毒性菌痢

病情较凶险,变化迅速,故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脉搏、血压、呼吸及瞳孔变化,应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综合抢救措施。

1.病原治疗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成人可选用环丙沙星,0.2~0.4g静脉滴注,每日2次;或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儿童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

2.对症治疗

(1)降温镇静:高热患者应积极给予物理降温,可以降低氧耗或减轻脑水肿,必要时给予退热药。对于高热及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给予氯丙嗪和异丙嗪每次各1~2mg/kg肌注。反复惊厥者可给予安定、苯巴比妥钠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

(2)休克型治疗:①扩充血容量,早期快速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输注平衡盐液,尽可能在数小时内改善微循环。待休克好转后则继续静脉输液维持。全日补液量及成分应根据病人心、肺功能和尿量而定;②改善微循环障碍,本病为高阻低排性休克,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常用山莨菪碱(-2)解除微血管痉挛,或用阿托品静脉注射,每5~15min静脉注射一次,至面色红润、四肢温暖、尿量增多及血压回升后减量或停用。如血压仍不回升,可用多巴胺及间羟胺或酚妥拉明等,以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

③纠正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3~5ml/kg静脉滴注纠正酸中毒,以后参照血液生化结果酌情补充碱溶液;④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有心功能不全者,可用毛花甙丙(西地兰),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6~12h重复应用;⑤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可短期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缓解毒血症状及纠正休克。

(3)脑型治疗:脑水肿时,可用20%甘露醇,每次1~2g/kg,快速静脉推注,每6~8h重复一次;可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脑部微循环,同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呼吸衰竭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给予呼吸兴奋剂,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三)慢性菌痢

治疗慢性菌痢应采取以抗菌治疗与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调节肠道功能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

1.病原治疗选患者未用过或急性期用之有效的抗菌药物,最好根据粪便培养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必要时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疗程须适当延长,一疗程10~14d,一般2~3疗程。亦可用药物保留灌肠疗法,常用0.5%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溶液、0.3%黄连素、5%大蒜素溶液、0.5%~1%新霉素液或2%黄胺嘧啶银悬液等灌肠液,每次~ml,每晚一次,10~14d为一疗程。有效可重复使用。可于灌肠液内加0.25%普鲁卡因以减轻症状,添加少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加药物渗透作用和减轻肠道过敏。

2.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紧张,生活要有规律,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进食易消化、富营养、少刺激性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积极治疗胃肠道慢性疾病或肠道寄生虫病。体弱者可用免疫调节剂

3.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功能紊乱治疗慢性菌痢患者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常有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腹胀、腹痛、不消化和腹泻与便秘交替等肠功能紊乱现象,根据情况给予调整,对于肠道发酵过盛者应限制乳类及豆制品。可用微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制剂治疗,可促进肠道菌群恢复正常。有肠功能紊乱者,可给予镇静及解痉药物。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重点是切断传播途径,同时做好传染源的管理。

(一)管理传染源

主要是真对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早期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并隔离及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急性期病人应住院或在家中隔离治疗,隔日做一次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才能解除隔离。对从事饮食行业、托儿所和水源管理等重点行业人群,必须定期做大便培养,发现带菌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并给予彻底治疗。

(二)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应抓好“三管一灭”,即饮水、食物、粪便的卫生管理及灭苍蝇。饭前、饭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不洁食物,不随地大小便。

(三)保护易感人群

口服痢疾活菌苗依链株,能刺激肠粘膜产生分泌型IgA及细胞免疫而获得免疫性,可防止痢疾杆菌附着于肠上皮,保护期可达6个月,但不同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目前国内已研制出基因工程福氏2a和宋内痢疾杆菌口服双价活菌苗FS,对福氏2a和宋内痢疾杆菌的保护率分别为61%和82%,有效保护期约1年。

细菌性痢疾在多数情况下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数在1~2周内痊愈,少数转为慢性或慢性带菌者。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痢疾志贺菌感染症状较重,宋内志贺菌感染症状常较轻,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②年老体弱、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并发症多,预后较差;③中毒型菌痢病人预后差,以脑型和混合型最为严重,未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高;④治疗及时且合理者预后好。

7.下列哪项是菌痢病人的典型大便

A.米泔水样大便B.洗肉水样大便

C.柏油样大便D.黏液脓血便

E.果酱样大便

8.关于菌痢病人的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腹痛时腹部放置热水袋B.实行消化道隔离

C.休克时采取休克体位D.腹泻时肛周涂凡士林护理E.腹泻频繁时早期应用止泻药治疗

男性,16岁,2天前有进食不洁水果史,现出现发热T38.5℃,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大便次数每日10余次,呈黏液脓血便,自服红霉素未见明显效果。进一步治疗应首先选用下列何种药物

A.喹诺酮类药物B.青霉素C.四环素

D.卡那霉素E.利福平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ke001.com/zspj/6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