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小儿腹膜后畸胎瘤一例

文章来源:肠炎性包块   发布时间:2022-6-22 13:13:07   点击数:
 

患者女,9月3天,腹部无明显诱因进行性增大来我院就诊。产前超声未见明显异常,患儿产后无明显不适,饮食及大小便未见异常。

超声所见

患儿左上腹脾脏与左肾间探及一大小约13.4×12.0×6.7cm的巨大囊实性包块,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质,可见分隔呈多囊样改变,其中囊性成分为主,部分实性成分呈脂肪样略强回声(图1)。CDFI示部分条状分隔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图2)。周围脏器如胃、脾脏、左肾及部分肠管明显受压移位。

图1患儿脾脏与左肾间探及一巨大囊实性包块,可见分隔,囊性为主,部分实性成分呈脂肪样略强回声

图2CDFI示部分条状分隔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

腹腔内巨大囊实性包块,考虑腹膜后畸胎瘤。

CT所见

CT平扫:可见患儿左侧腹膜后巨大不规则团块状混杂密度灶,以囊性成分为主,内见多个条状分隔,并可见散在点片状、条状高密度影。胃及脾脏受压上移,左肾受压下移,部分肠管受压左移(图3)。

图3CT平扫示患儿左侧腹膜后巨大不规则团块状混杂密度灶,周围脏器受压移位

CT强化:可见病灶大部分未见明显增强,仅部分条状分隔呈轻度强化,未见明显异常强化血管影显示(图4)。

图4CT强化示病灶内仅部分条状分隔轻度强化

CT诊断

符合腹膜后畸胎瘤CT表现。

随访结果

患儿于外院行腹腔镜手术,包块剥离完全。术后病理诊断:成熟性囊实性畸胎瘤。

小儿腹膜后畸胎瘤

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是一种婴幼儿期较为少见的生殖细胞肿瘤,约占儿童生殖细胞肿瘤的4%,占原发性腹膜后肿物的1%-11%。80%的患儿5岁以内发病,女童发病率明显高于男童。该病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因肿块巨大或出现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症状得以发现。超声检查具有简单、无创、安全的优点,是检查腹膜后肿瘤的首选方法。

常见超声表现

1、良性畸胎瘤

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有包膜,内呈雪花状低至弱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或侧方声影,CDFI示肿块周边可见稀疏血流信号,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2、恶性畸胎瘤

呈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内回声不均,后方回声衰减无侧方声影,肿块活动度差,CDFI示其内及周边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

鉴别诊断

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物常见于肾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因此借助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及鉴别腹膜后畸胎瘤有重要意义。

1、神经母细胞瘤

CT平扫时表现为与肾脏对比呈等密度的不均匀混杂密度,可见出血及钙化,多位于肾上腺及椎旁,对周围组织和器官存在占位效应。常包绕血管生长,边缘不规则。增强扫描时可见肿瘤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环形强化似肿瘤的假包膜。当肿瘤浸润肾脏时,常自肾门向肾脏侵犯,包埋肾动静脉,肿瘤和肾脏交界面的残肾圆钝,少见肾盏破坏扭曲拉长。

2、肾母细胞瘤

与肾脏分界清晰,交界面侧缘的残肾锐利,呈蟹足样,残余肾直径常大于正常肾直径,肾盏多破坏扭曲、拉长变形,据此可与神经母细胞瘤相鉴别。

3、寄生胎

除此以外,腹膜后畸胎瘤还需要与寄生胎进行鉴别。

寄生胎较罕见,发病率约1/。发病机制:①“寄生双胎理论”:单绒双羊胚胎异常,其中一胎被包围在另一正常发育的胎儿体内,依靠其供应血液;②“畸胎瘤理论”:属于高度分化的成熟畸胎瘤。

诊断寄生胎时,应符合以下1项以上条件:①封闭在一个密闭的囊内;②部分或完全被正常皮肤覆盖;③具有可识别的部分解剖结构;④仅通过数条相对较大的血管附着在宿主部位;⑤紧邻连体双胞胎附着部位的神经管或胃肠道相连。腹部肿块中,寄生胎罕见,超声可通过识别寄生胎的脊柱及肢体等内部结构而明确诊断。

预后

病理结果多以成熟性畸胎瘤为主,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