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眼里,腹泻是个很常见的小毛病。可就是这样的小毛病在自觉身强力壮的孙先生身上就成了大毛病——结直肠癌。孙先生说自己出现腹泻一年多了,医院就诊,诊断为肠炎,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吃了、中药也喝了,症状时好时坏。前段时间出现了明显的消瘦伴便血,医院就诊,经肠镜检查发现,位于腹部右半侧的结肠内有大小不一的菜花状癌,大的已达十几厘米,几乎阻塞了整个肠腔。万幸的是,腹部CT未发现远处脏器转移。于是医生建议先手术治疗,然后再进行化疗。
采访一开始,盛院长开门见山地说到了她接诊的这位孙先生。其实,孙先生的病完全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的。临床接诊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是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缺乏了解;还有一部分患者对检查项目,如结肠镜检查有种恐惧感,这些情况都影响了结直肠癌早期发现。对此,盛院长表示非常遗憾。
接着,记者请盛院长谈谈结直肠癌的早期出现哪些症状,应引起注重视。结直肠癌,老百姓俗称大肠癌。早期一般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有时可有大便带血,很多人误以为痔疮;有时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易被误诊为肠炎,而错过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机会。所以,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是癌症的报警信号,一定要尽早就医,接受正确诊断和治疗。
具体来说,通过症状大概能判断出病变的部位,如位于腹部右半侧的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部分横结肠,肠腔较宽大,移动性也大,粪便成液体状,故这些部位发生癌症多表现为贫血、消化不良、消瘦或腹部包块等。位于腹部左半侧的结肠,包括部分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因其肠腔变窄,尤其乙状结肠肠腔狭小,又与直肠成锐角相连接,故一旦出现肿瘤容易阻塞肠道,多出现顽固便秘、血便或便意频繁,容易发生慢性进行性肠梗阻。直肠位于左下腹部,略近中线,发生肿瘤时,肿瘤表面的溃疡常继发感染,刺激直肠频繁蠕动,导致患者总想排便,多者每日可达十余次。排出粪便变细,并带有黏液和血液。盛院长用通俗易通的语言详细地说明了结直肠癌的早期特点。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如何能做到早期发现呢?
临床上结直肠癌的筛查对象分为一般危险人群和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
①直系亲属患结直肠癌史:直系亲属中60岁前患过结肠腺瘤或55岁前患过结肠癌者,每1~年需行结肠镜检查一次。
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成员应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一旦有多发性息肉应预防性切除全结肠。这种患者50岁以后的癌变率几乎%。
③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成员应从0岁开始随访,每1~年行全结肠镜检查一次,40岁以后每年检查一次。
④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结肠镜检查,如发现多发腺瘤或1个﹥1厘米的腺瘤,应内镜下切除,并1~3年查一次肠镜。
⑤患过大肠癌者:术后第一年进行一次全结肠镜检查,如正常,3年后再查;再次复查仍正常者,可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任何一次肠镜检查发现腺瘤,则应按腺瘤进行监视检查。
⑥炎症性肠病:多年不愈、病变范围较广的溃疡性结肠炎者应每1~年查一次全结肠镜。
⑦慢性腹泻:指近两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一周以上。
⑧慢性便秘:指近年来便秘每年在个月以上。
一般危险人群:
①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一次粪便隐血(连续次),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
②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优点是可以查出70%的大肠肿瘤,同时进行内镜治疗。有研究证明,一次全结肠镜检查阴性,追访10年极少见到有意义的腺瘤。
另外,筛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潜血试验:粪便潜血是最为常见的结直肠癌早期指标之一。
②直肠指诊:70%~80%的直肠癌患者可经直肠指诊发现。
③内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
④肿瘤标记物:对结直肠癌诊断和术后监测较有意义的肿瘤标记物是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
⑤影像学检查:虽然筛查方法多种,但结肠镜加病理活检才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
盛院长特别强调,一旦发现上述症状时,医院就诊,及早做早期筛查,大部分患者能早期诊断,从而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介绍
盛立军
山东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从事肿瘤防治研究工作近30年。在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淋巴瘤等的内科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恶性淋巴瘤等实体肿瘤的内科综合诊治、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及微创治疗,尤其对老年肿瘤患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